第B04版:禁毒视角

“粉色水瓶”里的秘密

“笑气”对神经系统的破坏性与毒品高度相似

本文字数:1400

在民宿发现的可疑粉红水瓶

  “笑气”具有很强的成瘾性和精神依赖性,吸食“笑气”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然而,有人却无视这些伤害,还将“笑气”精心伪装后贩卖或吸食……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一家民宿迎来了一位“很有特点”的客人。“第二天退住验房的时候,我看他房间里有好几个用空的水瓶,是那种粉红色的,这跟他外在形象反差实在很大。”民宿工作人员留意到这点,马上联系了派出所。

  接报后,厦门市公安局集美分局侨英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做进一步核实。在民警指导下,民宿工作人员对该入住男子严某进行电话询问。严某称水瓶里装的是老家酿的米酒,他因心情烦闷,所以独自到民宿借酒浇愁。对于严某的说法,民警马上发现了明显疑点,严某自称“水瓶装酒”,而民宿工作人员在接触中却未闻到酒气。同时,严某使用的粉色热水瓶与近期“笑气”伪装高度相似。民警当即将严某留下的粉红水瓶以及其他相关线索上报。经集美公安分局禁毒大队进一步核实,派出所同步跟踪研判,确认严某可能吸食危险化学品“笑气”。

  民警很快锁定严某并将其抓获。到案后,严某对其吸食“笑气”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严某非法使用危险物质的行为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公安部门开展集中设卡行动,在盘查一辆汽车后备厢时,民警发现车内摆放着八个包装箱,箱内装满了粉色瓶罐。当民警询问驾驶员张某这些物品为何物时,张某慌忙解释称“这些都是热水瓶……”民警凭直觉判断情况异常,随即将张某带回派出所调查。经确认,箱内所装物品为“笑气”,均为张某销售货物,共计32罐。张某因非法运输危险物质被依法行政拘留。

  知识链接>>>

  “笑气”是什么?

  “笑气”,学名一氧化二氮,1772年由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首次合成。1799年,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其具有麻醉和致幻作用,并尝试用于牙科手术,成为现代麻醉学的先驱。早期因其吸入后能引发短暂欣快感和不自觉发笑而得名“笑气”。“笑气”曾在医学上被用作麻醉剂,能够减轻疼痛和焦虑。在食品工业上,作为奶油发泡剂使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笑气”也被滥用为娱乐性药物。

  在我国,“笑气”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非法贩卖、运输、储存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拘留;若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刑法》。

  “笑气”虽未被归类为传统毒品,但其成瘾性、致幻性及对神经系统的破坏性,与毒品危害高度相似。国际上,美国、英国等已将其纳入管制物质。

  “笑气”如何危害人体?

  缺氧与窒息:吸入高浓度“笑气”会迅速置换血液中的氧气,导致头晕、胸闷、肢体失控,严重时可引发窒息死亡。

  神经损伤:抑制维生素B12代谢,长期可导致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行走困难。

  精神异常:引发幻觉、谵妄、攻击性行为,甚至精神错乱。

  不可逆神经损伤:部分滥用者出现瘫痪、大小便失禁。

  成瘾性:长期使用会形成心理依赖,追求欣快感而难以戒断。

  如何避免“笑气”成瘾?

  提高认知、避免接触:认清“笑气”的“双重身份”,明确合法用途与非法滥用的界限。远离可能接触到“笑气”的环境和人群,特别是在娱乐场所,警惕“无害”谣言,尤其年轻人聚会中常见的奶油气弹滥用。

  法律与监管:支持执法部门打击非法贩卖,发现线索立即举报(如拨打110)。

  戒断支持:成瘾者需及时就医,补充维生素B12、接受神经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

  (综合整理自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上海禁毒、上海物质成瘾治疗中心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禁毒视角 B04“粉色水瓶”里的秘密 2025-08-13 2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