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3·15在线

“车辆安全统筹”不是保险,车主购买需谨慎

消保委:不受《保险法》保护,权益保障存在重大隐患

章炜

本文字数:1043

  □  记者  章炜

  近期,有媒体报道车主购买“机动车辆安全统筹险”后,遭遇交通事故索赔无门,导致个人遭受较大损失且维权困难的案例。为此,上海市消保委汽车专业办发出提醒,“车辆安全统筹”并非车辆保险,广大车主需增强对该业务的认识与理解,以减少纠纷隐患。

  据介绍,车辆安全统筹常见于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它是基于道路运输企业风险高的特点,以行业互助等形式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措施。统筹公司会通过向车主或公司集资的方式,要求其缴纳相应的交通安全统筹费,形成统筹资金,为参与统筹的机动车提供互助保障。此类业务最初主要在汽车运输行业内销售,后来逐渐向网约车、出租车等商业车险保费较高的群体推广,当前更是借助保险中介渠道,大规模向普通车主进行推销。

  消保委指出,车辆安全统筹存在诸多风险。首先,车辆安全统筹不受《保险法》保护,权益保障存在重大隐患。保险业属于特许经营行业,而“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并非保险业务,经营此类业务的公司未依法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以“XX统筹”“XX互助”“XX联盟”等为名与车主签订的安全统筹业务合同不是保险合同,相关权益无法依据《保险法》得到保障。

  其次,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管,偿付能力没有保障。此类业务的经营者不是持牌保险机构,相关业务缺乏严格的偿付能力、准备金、消费者保护等监管约束,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跑路”等风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车主可能面临无法获得或无法足额获得赔偿的困境。

  车主如何避免混淆车辆统筹与车险呢?消保委给出了具体建议。一方面,要通过正规渠道向保险公司投保。投保时,保险公司会亮明公司名称、销售人员身份、企业微信号等,投保人需认真辨别、仔细斟酌、理性选择,并且在完成购买流程后,可通过各大保险公司的APP、公众号核验保单信息,确保投保环节真实有效。

  另一方面,要留意审查保险合同的关键信息。正规的商业保险合同、投保单上都会明确标注保险公司的名称、保险期限、保障范围、理赔流程、免责条款等关键信息。而车辆安全统筹合同虽然经过精心“伪装”,对前述信息多进行模糊化处理或不予提及,但还是会使用“统筹”“互助”“服务公司”等表述。因此,投保时应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发现可疑用语,应当提高警惕,也可以拨打12378(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投诉热线)投诉。

  消保委提醒,广大车主要全面客观认识购买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风险,投保时务必擦亮眼睛,选择正规的保险公司,切勿贪图便宜购买“仿真”保险,用“统筹服务”代替商业车险,以免陷入理赔难的困境。只有依法、依规购买保险,关键时刻才能“保险”。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3·15在线 B08“车辆安全统筹”不是保险,车主购买需谨慎 章炜2025-08-27 2 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