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钱戴出大牌首饰的感觉,视觉效果堪比黄金!”今年以来,随着黄金价格持续上涨,市面上涌现出一批“沙金”首饰。这类首饰外观酷似黄金,售价却不高,因而受到消费者热捧,被视为黄金的平替选择。这些所谓的“沙金”制品,真的含有黄金吗?
“沙金”首饰火爆 商家称不掉色不怕火烧
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时常能看到有关“沙金”首饰的直播和视频。据商家介绍,这些“沙金”主要产自越南、缅甸等地,内外颜色相同,且永不掉色。还有商家宣称,这些产品和黄金一样,不掉色不怕火烧,价格只要一两百元/克。
不少“沙金”商户在取名上也玩起花样。有的名为“老凤詳”,和著名品牌同音不同字;有的则直接取名为“老庙沙金”。据了解,“沙金”是山体中的含金岩石风化破碎后,与沙石混在一起形成的,含金量在5%左右的矿物。以此来说,“沙金”首饰应当含有5%左右的黄金。然而,当记者询问网络平台上的商家,“沙金”首饰是什么材质,是否含有黄金时,大部分商家却含糊其词,或者避而不答。
虚假宣传身价倍增
在多个电商平台上,销售“沙金”饰品的店铺众多,有的商家宣称单月销量超10万件。这些看起来形似黄金的饰品,到底是什么材质?真正的价值是多少?
记者来到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商户表示,这些首饰主要采用黄铜作为原材料,在表面上电镀了0.05微米的黄金,可以模拟黄金的质感。不过,由于电镀层较薄,长期佩戴使用会逐渐磨损。
商户坦言,虽然可以通过加厚镀层来减少首饰的掉色几率,但汗水、洗手液等液体仍然能腐蚀镀层。这些首饰仅有在妥善保存的情况下,才能达成半年至一年不掉色。
记者了解到,这些黄铜镀金首饰出厂价仅10元/克左右,但到了街头夜市上,摇身一变成了40元/克左右的“沙金”首饰。而在网上的直播间里,更是被主播包装成所谓越南提纯“沙金”,一件首饰卖到上百元。
部分“沙金”饰品镍释放量严重超标 长期佩戴或致过敏
长期佩戴这种饰品,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专家对两件“沙金”首饰进行了检测,主要成分都是铜镍合金。
浙江黄金珠宝饰品质检中心主任严雪俊介绍,这些饰品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它们都是生产成本极其低廉的铜镍合金。由于镀层过薄,消费者佩戴使用中有可能磨损掉镀金层,释放其中的镍。
国家标准规定,人体长期接触的首饰,镍释放量限值为每星期每平方厘米0.5微克。然而在浙江杭州国际珠宝城的黄金珠宝饰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的部分铜镍合金饰品,镍的释放量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的上千倍。
金属制品过敏引发的皮肤病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镍是最常见的致敏金属。记者搜索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已有消费者就“佩戴沙金饰品导致过敏”向相关电商平台维权。针对“沙金”饰品行业部分商家虚假宣传的情况,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根据我国刑法,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则有可能面临罚金、拘役或有期徒刑等处罚。
完善饰品质量检测标准 莫成“健康杀手”
业内人士指出,“沙金”首饰乱象,一方面源于饰品行业准入门槛低,监管难度大。众多小作坊、小商家分散生产、经营,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实时监控。且饰品检测标准繁杂,对于一些新兴的所谓“沙金”饰品,相关标准滞后也让不法商家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沙金”首饰认知不足,易受低价和商家宣传蛊惑,缺乏对产品质量的辨别能力,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沙金”售卖的泛滥。
对于已然滥卖成风的“沙金”,亟须着手整治。源头上,监管部门可严查生产企业资质,加大对无证小作坊的整治力度,彻底切断“有毒首饰”的生产链。
与此同时,也要完善饰品质量检测标准。针对“沙金”特性细化镍释放量、材质成分等指标,建立常态化抽检机制,对违规行为依法严惩,通过高额罚款、吊销执照等方式提高违法成本。而针对网店、直播带货等主流销售渠道,监管需要更具针对性。电商平台要严审商家售货资质,强化直播内容监管,对使用“足金质感”“永久保色”等话术的主播加强监管。
同时,也有必要设立相关品类的商户“黑名单”,限制其经营资格,堵上线上漏洞。此外,还需及时向消费者科普“沙金”的成分及劣质“沙金”饰品的健康危害,提升消费辨别力。其实,只要严控质量标准,价格亲民的“沙金”类首饰可以既有颜又安全,在饰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形成良性有序的产销监管链条,摒除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空间,让“沙金”回归平价饰品的本来面目,尤需避免其成为大众健康隐患。(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