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记者昨日获悉,近日,在上海国际商事法庭临港新片区巡回审判启动暨首次庭审活动中,《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企业涉外商事纠纷专项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通过对临港新片区企业相关涉外商事纠纷的全面分析,客观呈现了临港新片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实际建设成果,同时向片区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提供了可落地、可操作的风险防范与区域治理参考。
报告系统梳理了自2019年8月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至2025年6月期间,全市法院审理的1597件涉临港新片区企业的涉外商事案件情况。分析内容覆盖上述案件的立案、审理、裁判全流程,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流航运及数字经济等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关联24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投资主体。
《报告》指出,六年来,临港新片区内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覆盖了全世界123个境外投资来源国。涉诉案件中所涉及的境外投资主体(除我国港澳台地区外)遍及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占比超过了40%。与此同时,涉案标的总额达到近百亿元,最高单案标的额超过7亿元。数据反映出,临港新片区已从政策试验阶段逐步发展为国际经贸活跃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合作范围持续扩大。
在审结的案件中,调解与撤诉案件占比达55%,显著高于同期全市涉外商事案件34.48%的平均水平;判决案件占比38.40%,低于同期临港新片区境内商事案件41.47%的判决率,呈现出低对抗、高柔性的纠纷化解特点。
《报告》数据显示,近三年已结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从2022年的128.39天下降至2024年的84.18天,降幅超过35%。同时,仲裁机构受理涉临港新片区企业案件839件,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案件从2023年的8件增长至2024年的28件。“反映出诉讼、仲裁、调解三种纠纷解决资源在新片区内各自发力并形成合力,‘诉讼+调解+仲裁’三位一体的纠纷解决体系已从机制建设转向实际效能提升,为企业提供了多元、高效的争议解决途径。”报告称。
报告认为,从司法实践来看,当前临港新片区企业涉外商事纠纷的核心矛盾,在于高水平的开放需求与适配性的供给不足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国际规则理解不足、公司治理体系不完善、法律服务供给有短板等方面。比如,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小语种法律翻译服务质量验收难、机构选择难,部分法律服务机构在国际公约适用、境外裁判承认与执行等高端业务方面能力不足,反映出法律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与企业实际个性化需求尚不匹配。
“上述问题、趋势、特点既是企业经营中的难点,也是优化法治保障工作的重点。司法工作需要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形成治理合力。”为此,报告从“源头治理”“产业保障”“争议解决”三个维度,提出了12项具体建议。包括强化源头治理机制建设,系统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体系;深化产业服务保障,精准培育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支持生态;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提升争议解决机制专业化与国际化水平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