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沈媛
本报讯 “楼道内没有电瓶车停放,进出明显顺畅了,以前总是害怕老人出行被绊倒。而且,电瓶车充电起火的新闻蛮多的,每次看到楼道里停着充电的电瓶车,心里总是害怕。现在楼道里电瓶车没了,居住的安全感也提升了。”家住金山卫镇龙湾璟苑的李阿姨欣喜地说。
金山卫镇龙湾璟苑是近年来交付使用的动迁安置小区。该小区登记电动自行车1800余辆,设置了620个地下充电位,同时为了方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群体,还在地面规划了部分充电区域。此外,小区充电桩实行价费分离,每度电费按照峰时段0.641元、谷时段0.331元收费,服务费则按照电动自行车的功率划分。
尽管如此,金山卫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在走访社区时发现,部分居民仍存在将电动自行车推进楼道、甚至入户充电的现象,带来较大安全隐患。“作为动拆迁小区,外来租户、老年人较多。”该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部分居民觉得公共充电车位排队时间长,不如推车入户方便快捷,也有居民认为充电桩充电价格比家里贵,计价不准。“还有居民对入户充电的安全隐患认知不足,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工作人员坦言。
金山卫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告诉记者,小区居民奚某在1个月内,先后多次将电动自行车推至家中充电,经物业、居委会3次上门劝阻,仍拒绝整改。“我们上门对奚某进行普法教育,并开具了《责令整改通知书》,奚某接受教育,并表态‘绝不再犯’。之后一连几个星期,奚某的确没有将电动自行车推至家中充电。但是时间一久,奚某‘老毛病’又犯了。”综合执法队队员说,“结合相关证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对奚某进行立案,罚款205元。”
记者了解到,之后,执法队还配合居委会,以奚某为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以案示警,在小区内开展普法宣讲活动,普及违规充电的法律责任与安全风险,引导小区居民安全、合规充电。
“针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金山区城管局金山卫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从单个小区的试点探索,围绕‘多方联动、宣传预警、分级处置’构建治理体系。”金山区城管局金山卫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相关负责人说,居委会聚焦“居民端”,承担居民沟通协调、宣传动员职责,物业公司立足“日常端”,负责电动自行车日常巡查、违规充电现场劝阻,以及充电桩、消防设施的运维保障,综合执法队+派出所守住“执法端”,针对多次劝阻无效的违规行为,开展联合教育与依法处罚。“各主体既各司其职,又无缝衔接,避免出现‘多头管、无人管’的漏洞。同时,为避免治理‘一阵风’,我们在辖区层面搭建常态长效机制,以‘专班统筹+定期联动’为抓手,确保经验落地后持续见效。”
记者获悉,该小区电动自行车违规入户充电现象已实现“动态清零”。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