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大墙故事

高墙之内,如何唤醒“天之骄子”的赎罪之心

徐荔

本文字数:2821

  □  记者  徐荔

  “辛苦打拼的企业因我的违法犯罪而经营困难;怀孕生产的妻子因我而担惊受怕;膝下承欢的孩子因听到我的声音而陌生尴尬。这一切都坚定了我履行完财产刑后,堂堂正正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的决心。”

  这是五角场监狱服刑人员萧璋(化名)前不久重新写下的认罪服法书。这段文字,见证了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子”从表面配合、消极服刑,到真心悔罪、主动履行5000余万元财产刑的蜕变历程……

  天之骄子的抗拒与挣扎

  已过而立之年的萧璋出生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曾就读于英国某著名高校,在多家企业担任过高级工程师,一路走来可谓顺风顺水。后来,他与妻子、朋友共同经营大型连锁酒吧,用他自己的话说,接触的都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

  然而,正是这位旁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在经营期间通过虚开账目、做高账目等非法手段,侵吞公司钱款。最终,他因犯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各类财产刑共计5000余万元。妻子作为同案犯被判缓刑,而当时她正怀有身孕。

  2023年8月,萧璋被调入五角场监狱服刑。

  初入监狱,萧璋极不适应。他无法接受从“社会精英”到“囹圄之囚”的身份转变,也无法适应环境落差。虽然面对民警教育时,他的态度还算不错,显得有素质,但民警能感觉到他的不屑与消极。“刚开始,他的思想汇报都写得很不认真,内容空洞敷衍,与他的高学历完全不符。”主管民警回忆道,“服刑态度方面也很不积极,不愿意参与相关劳动。毕竟他以前习惯了由保姆、秘书打理一切。”

  而在与其他服刑人员相处时,萧璋也自视甚高,总是吹嘘自己的社会经历,企图维系“精英”人设,觉得没有人“配”和他聊天,显得不太合群。

  尽管如此,萧璋却十分关心减刑假释政策,记挂亲人的他也希望能早些回家。萧璋名下有一套房产,他认为这套房产拍卖后就能够轻松履行财产刑并获取司法奖励,所以对自己的改造前景相当乐观。

  可是,萧璋的“完美预期”出现了意外。由于房地产市场发生变化,房价下跌导致他的房产多次流拍,起拍价一降再降。更让他焦虑的是,父亲来信告知,萧璋的妻子不再愿意配合卖出房产。计划被打破,与妻子的关系出现裂痕,萧璋的思想压力骤增。

  “那段时间,他明显情绪低落,对财产刑的履行意愿开始动摇。”民警注意到这一变化后,立即采取了行动。

  从不信任到成为“助力”

  针对萧璋的现实情况,监狱民警高度重视,监区第一时间成立攻坚领导小组,落实“铁三角”实战团队主攻他的教育改造。

  据介绍,这个2024年组建的团队由监区警长带队,成员们各有所长,专门针对服刑表现异常的对象开展工作。他们为萧璋量身定制了教育计划,采取了五大针对性措施:首先是针对萧璋行为散漫的特点,通过“新收再体验”等活动强化在刑意识。民警耐心指导他遵守监规纪律,逐步改变他的散漫作风。

  第二,转变身份意识。针对萧璋的性格特点和认知偏差,民警对他在改造期间的人际交往、财产刑履行(房产拍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对萧璋的情绪时常出现反复,担心家人是否要放弃他,不在乎他是否能早点回去等情况,团队安排心理矫治介入,疏导他的焦虑情绪,逐步化解心防,对民警建立信任感。

  第三,培植悔罪意识。对于萧璋凡事从利益出发的思维模式,团队强化对他的认罪悔罪教育。通过“法律后果告知书”“个人财产申报”“财产刑履行计划书”等方式,帮助他理清法律账、人生账、财产账。

  第四,涵养亲孝意识。团队结合监狱开展的“宽严相济促改造”系列活动,安排萧璋参加经史合参、3D音乐疗法等矫治项目,涵养传统亲孝观念。同时,积极运用矛盾调处中心平台联系他的家属,化解家庭矛盾。

  第五,树牢法治意识。针对萧璋认为“交了钱就能减刑”的错误认知,监狱通过监检协同工作机制,邀请驻监检察室提前介入,由检察官及公职律师对他开展普法教育,深入解读财产刑判项履行的政策制度。

  此外,民警在工作中发现,萧璋的父母对法律也有着误解以及不信任之处,而且萧璋入狱以来,他们从未参加过亲情会见,只有亲情电话和书信联系。于是,在征得萧璋同意的情况下,民警主动与萧璋父母沟通,并邀请他们到监狱当面“答疑解惑”。

  “第一次见到萧璋的家人,我们能感觉到他们对萧璋的宠爱以及无条件地信任,他们当时依然认为是合作伙伴有问题,法律太严格。”民警回忆道。针对这样的情况,民警耐心解释了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努力纠正萧璋家人的错误认知。

  而通过这样一遍遍地沟通,萧璋的家人对监狱产生了信任,相信法律会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的孩子,由此与监狱方形成了教育改造的合力。

  亲情会餐时的“对不起”

  在监狱、驻监检察室等各方联动和努力下,萧璋终于做出了履行财产刑的决定。他委托妻子通过司法拍卖的方式出售名下一套房产,在扣除银行债务、税费等费用后全部用于财产刑履行。

  同时,经过一系列教育改造措施,萧璋也逐步适应改造生活,转变错误认知。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为什么一路一帆风顺,却会走上犯罪道路?

  “他之前太过顺利,甚至缺少一些常识性的认知。”民警分析道,“在生意场上,他认为虚开账目只是潜规则,大家都是这么操作的,完全没有为受害公司、个人考虑过。”

  经过教育,萧璋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违法,更对他人造成了实际伤害。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体现在他的行为上——萧璋重新写了一份认罪服法书,并积极参加监狱劳动改造。今年年初开始,他主动缴纳劳动报酬,用于剩余的财产刑履行。

  今年中旬,萧璋还积极报名参加了监狱组织的汽车美容装潢班,并通过考核获得证书。在民警看来,萧璋这种放下傲慢的姿态,愿意将刑期变学期,学习一技傍身的态度也是思想转变的一种表现。

  今年端午节期间,监狱组织开展了“粽叶飘香助改造  亲情暖心助回归”亲情会餐活动,萧璋的父亲和妻子受邀参加了活动。

  在温馨的会餐环境中,萧璋了解到自己被捕后年迈的父亲和怀孕的妻子为了他财产刑履行的事而到处奔波。看着父亲斑白的鬓角,妻子疲惫的眼神,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愧疚,不断道歉,“对不起,是我错了,连累了你们……”这一刻,萧璋骄傲的“外壳”彻底破碎,露出了真实而脆弱的内核。

  主管民警趁热打铁,推动亲情帮教,鼓励萧璋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归家庭。

  如今,距离萧璋回归社会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在与民警的交流中流露出未来仍有创业的打算。同时,他也表示,从太过顺利到经历挫折,在监狱学习到的这堂“人生课”让他重新反思了自己在交友、生意场上的做法,未来他会保持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脚踏实地、小心谨慎。

  而作为以出监教育为特色的监狱,五角场监狱民警也将持续关注萧璋各方面的情况。“监狱工作的目的是减少重新犯罪率。”民警告诉记者,“我们不仅要让服刑人员在刑期内遵守监规,更要让他们从内心认罪悔罪,回归社会后成为守法公民。”

  从自视甚高的“精英”到真心悔罪的服刑者,再到准备重新回归社会的创业者,萧璋的转变不仅是个人心灵的救赎,也是现代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成效的生动例证。人生难免误入歧途,但只要真心悔改,每个人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而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正是为迷途者照亮回归之路的那盏灯。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4高墙之内,如何唤醒“天之骄子”的赎罪之心 徐荔2025-09-03 2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