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上海慈善周圆满收官

聚焦长效帮扶 提升“造血”能力

刘嘉雯/陈颖婷

本文字数:862

  □  记者  陈颖婷

  见习记者  刘嘉雯

  本报讯  日前,以“与善同行,海纳至善”为主题的“上海慈善周”闭幕。记者近日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上海通过多轮农村综合帮扶,逐步建立起精准识别、多维支撑的长效机制。据统计,2024年全市生活困难农户人均现金收入达32177元,年均增速4.1%,帮扶成效显著。

  “帮扶不能止于‘给钱给物’,更要激发内生动力。”市人大代表何愉长期关注生活困难农户帮扶工作,他在调研中指出,当前上海生活困难农户帮扶仍存在“输血”多于“造血”、医疗救助压力大、分类施策不足等问题。

  何愉建议各区依托资源禀赋,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农业等新业态,通过产业化联合体、利益联结机制,让困难农户深度参与产业链。

  针对“因病致困”家庭,何愉呼吁引入商业保险、慈善捐赠等社会力量,与政府医保形成互补。何愉特别提到:“可探索‘医疗互助+志愿服务’模式,为丧失劳动力的家庭提供护理支持和就业帮扶。”何愉建议根据致困原因“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对因残、因灾家庭,强化保险兜底;对失业农户,开发公益性岗位;对老年群体,推动社区养老与居家服务融合。

  据了解,上海已为困难农户建立档案,94.79%被调查生活困难农户对精准帮扶表示满意,广大农民群众有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市农业农村委表示,本市已构建“精准识别、多元帮扶、动态监测”的长效机制。第二轮农村综合帮扶累计投入2.9亿元,其中崇明、金山等五区通过产业项目分红,直接惠及困难农户。同时,本市通过“延链强链”行动,打造9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康养、文旅等融合业态。例如,奉贤区“田园综合体”项目整合采摘、民宿资源,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为农户增收开辟新路径。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本市将进一步提升帮扶项目“造血”功能,优先选择能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产业项目。同时,还将完善医疗帮扶细则,根据困难农户医疗帮扶实际需求,制定涵盖面广、针对性强的医疗帮扶措施,减轻困难农户医疗费用负担。针对老年农户占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本市还将根据老年农户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帮扶措施,把帮扶真正落地实处。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头版 A01聚焦长效帮扶 提升“造血”能力 刘嘉雯/陈颖婷2025-09-08 2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