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葳然
援青3年,他从未请过一天病事假,平均每年在青海超300天。当被问及援青最大的收获时,他说:“看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我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作为一名拥有30年教龄、26年党龄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常途在2022年6月底得知上海“组团式”教育援青工作需要选派一名干部担任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时,立即决定开启这一段教育援青征程。
近日,记者来到大同中学,了解常途的教育援青故事。
寻找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路径
“个人的困难自己克服,家人的思想工作我来做。”在同批援青教师中,常途年龄偏大,且患有慢性病,但在出发前往青海果洛之前,他这样说。真正到了青海果洛,等待他的考验更加巨大——由于长期处于睡眠不足、饮食不适的状态,常途超一半的牙齿松动脱落,体重也从140斤骤降至110斤。对此,他开玩笑道:“终于不必为‘管住嘴’而烦恼了。”
据悉,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一所沪青共建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面向果洛州6县招生,藏族学生占比高达97%,其中约70%来自牧区。“‘一切以学生为主’是常校长经常说起的一句话。”在采访中,来自上海市格致中学的援青教师周全说道。
但在抵达果洛之初,常途也感受到了巨大冲击:“有种‘有力使不出’的挫败感,因为在上海的教学经验做法在当地行不通。”因此,常途也意识到,需要找到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路径。
“当地的教研是一个薄弱环节,整个果洛州级在编教研员只有2名,教师教学更像‘个体户’,缺少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在常途的组织下,当地的教研活动慢慢规范起来:“教研时要‘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发言人。当教研规范了,教学质量也会提高。”
让果洛的孩子们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
“抱着‘要让果洛孩子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的目标,我认为有必要建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4年以来,常途牵头募集爱心资金近100万元,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创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在这个教室内,沪青两地学生可以共享大同教育集团开发的课程,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也成为教育部公布的首批184个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为数不多的民族学校。
在学校今年参加高考的125名学生中,有115人被本科专业录取。说到这里,常途的话语中充满着欣慰与自豪:“孩子们跟我说,愿意学成之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我相信这些孩子将会为果洛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为期3年的教育援青工作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我依然牵挂着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和那些来自牧区家庭的孩子们。”在即将离开援青工作岗位的这段时间,常途想着如何与新一批的援青团队做好交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记者了解到,最近,他为牧区家庭的孩子们筹措了一批免费床上用品,并已送达孩子们手中,而新一批价值14万元的图书也已寄到学校,“梦想教室”也即将投入使用……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