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雅雯 通讯员 吕亚南
本报讯 “他们说办卡只是为了完成指标,还当着我的面把卡掰断了,我哪能想到是骗局啊!”79岁的何阿婆提起此前的经历,仍有些后怕。近日,奉贤区人民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法对江某、张某、夏某等人提起公诉。
2024年5月起,身着某通信公司外套的工作人员出现在多个村镇的街头。“通信公司做活动,免费送米送油!”喇叭里循环播放的宣传语很快吸引了不少老年人驻足。现场工作人员夏某、陈某向老人们介绍:“这卡不需要您真用,我们就是为了完成公司下发的开卡指标,办完就没事了”。为打消老人们的顾虑,现场工作人员江某还拿出一张电话卡,当着老人的面掰断。
老人信以为真,纷纷拿出身份证办理免费卡。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办理的实名注册手机卡,早已被江某等人调包,真实的手机卡被悄悄截留。
原来,江某是该通信公司聘请的第三方手机卡推广人员。2024年5月下旬至2025年4月期间,江某在自己住处架设“猫池”设备,将截留的手机卡逐一插入。随后,以每个手机号码约200元的价格出售给张某等人。张某则联合上家远程操控“猫池”,大量注册抖音、微信、支付宝、小红书等网络APP账号,通过买卖实名账号等方式谋取利益。“猫池”是能将传统电话信号转化为网络信号的新型网络通信硬件设备,其本是为企业提供便捷通讯的合法工具,却成为不法分子批量获取公民信息的“利器”。
夏某、陈某受江某雇佣,明知江某将手机号出售给他人注册社交账号,却为了利益沦为犯罪链条的一环。经查,江某累计提供手机号6317个,从中获利176万余元,张某从中获利14万余元,夏某从中获利8万余元,陈某从中获利2万余元。目前,涉案相关上家在进一步侦查中。
今年8月18日,奉贤区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江某等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