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3·15在线

“0糖0脂0卡”并非“完全不含”,只是含量低

章炜

本文字数:1076

  □  记者  章炜

  喝“0糖”饮料、吃“0脂”零食,真能轻松瘦下来?随着健康意识提升,减肥成为众多消费者的生活课题,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0糖0脂0卡”食品饮料,更被不少人视为减肥“神器”。但这类产品是否如宣传般可靠?背后又暗藏哪些认知误区?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健康消费专业办发布消费提示,拆解“0糖0脂”相关误区,为消费者提供科学减肥指引。

  健康消费办指出,普通消费者一提减肥就谈糖色变,甚至追求完全戒糖,这是常见的认知偏差。糖(即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承担着多重生理功能。为何“减糖”成为健康共识?核心问题在于现代饮食中“添加糖”摄入超标。饮料、糕点、加工零食等食品中添加的糖分,易让消费者在无意识中摄入过多热量,长期累积便可能引发肥胖。

  除了糖,脂肪也常被贴上减肥“拦路虎”的标签。但消保委健康消费专业办指出,脂肪同样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作为能量的重要储存形式,能在身体需要时释放能量;增强进食后的饱腹感。更重要的是,亚油酸、亚麻酸等脂肪酸属于“必需脂肪酸”,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取。

  针对市面上大量标榜“0糖0脂0卡”的食品,健康消费办特别提醒,这类产品并非减肥“万能药”,其标注标准也存在明确限制。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含糖量不超过0.5克、脂肪含量不超过0.5克、能量不超过4千卡,即可标注为“0糖0脂0卡”。这意味着“0糖0脂0卡”并非完全不含糖、脂肪和热量,只是含量较低。

  部分“0糖”饮料为保证口感,会添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剂,这类甜味剂虽不直接提供热量,但有研究表明,其可能刺激食欲,导致消费者后续摄入更多食物,间接增加热量摄入。

  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减肥?健康消费办结合专家建议,总结了三大要点:一是精准控制总热量摄入。需根据自身身高、体重、年龄及日常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再按“早餐30%、午餐40%、晚餐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三餐中,避免热量摄入超标。二是确保营养均衡。每日饮食需涵盖蛋白质(瘦肉、鱼类、豆类)、碳水化合物(全谷物、薯类)、脂肪(优质植物油、坚果)、维生素(新鲜蔬果)和矿物质,避免因单一饮食导致营养失衡。三是优选低升糖指数(GI)食物。燕麦、糙米、藜麦、菠菜等低GI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速度较慢,能帮助稳定血糖水平,减少血糖大幅波动引发的饥饿感,进而降低脂肪堆积风险。

  最后,健康消费办提醒,减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靠吃“0糖0脂0卡”食品就能轻松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在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上做出全面的调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3·15在线 B08“0糖0脂0卡”并非“完全不含”,只是含量低 章炜2025-09-17 2 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