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走近人大

夜间施工扰民成为民生痛点

多方合力能否打通治理“堵点”?

陈颖婷

本文字数:1950

资料照片

  □  记者  陈颖婷

  随着架空线入地、老旧管网改造等市政工程的密集推进,道路反复开挖、夜间施工扰民等问题成为市民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如何凝聚监管、施工、协调多方合力,破解这一治理难题,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课题。日前,相关部门对市人大代表的建议进行了回应。

  人大代表直击痛点:施工扰民背后的三重困境

  “白天封路影响交通,晚上施工吵得睡不着,居民们两头为难。”市人大代表洪海明在调研中发现,市政工程施工引发诸多投诉的背后,是多重矛盾交织的治理困境。

  施工时段的“两难选择”首当其冲。洪海明指出,本市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大,市政工程若在白天施工,极易造成交通瘫痪,因此绝大多数项目只能安排在夜间进行。但夜间正是居民休息的黄金时段,机械作业的轰鸣声、材料运输的碰撞声穿透门窗,严重影响市民的睡眠质量。“有居民反映,孩子半夜被吵醒哭闹,老人根本无法安睡,这种困扰往往持续数月,很难获得谅解。”

  条块分割导致的“监管真空”更显棘手。架空线入地、老旧管网改造等均为市对区考核的重点指标,但区级部门对管线单位的施工计划、队伍安排、措施落实等缺乏有效考核与制约手段。洪海明在调研中遇到这样的案例:某路段管线改造中,电力、水务、燃气等多家单位各自为政,区级部门既无法统筹施工时序,也难以监管作业标准,只能被动地应对居民投诉。

  协调联动不足则造成“重复折腾”。由于管线单位之间配合度低、衔接不畅,道路修复往往采取“临时方式”,路面平整度差,影响出行安全。而若想“一次性修复”,又因各单位施工计划不同,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反复开挖的问题。“同一路段三个月挖了两次,刚铺好的路面又被掀开,居民意见很大。”洪海明表示。

  人大代表提出“市级统筹+主体担责”破局路径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洪海明提出,破解施工扰民难题需构建“市级统筹协调、企业主体负责、多方协同联动”的治理体系,从根源上减少矛盾隐患。

  在市级政府层面强化监管统筹是核心抓手。他建议成立由住建、交通、水务、电力等部门组成的市级市政工程及管线施工协调小组,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部门壁垒。“不同管线单位的施工计划必须‘一盘棋’考虑,不能各干各的。”洪海明强调,应推广“协同作业、一次性修复”机制,在同一施工区域整合各类任务,由具备实力的施工单位统一负责,实现“一次开挖、全面修复”,从根本上减少重复掘路。同时,市级部门需出台技术指导和统一标准,推广低噪音、低污染施工工艺,让各单位处理扰民问题有章可循。

  洪海明提出,应明确管线单位为投诉受理直接主体,要求其设立专门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核实情况并反馈结果。“居民投诉后没人管、没人回应,只会激化矛盾。”他建议建立常态化监督考核机制,将投诉处理及时率、群众满意度、文明施工情况等纳入考核,对违规较多的施工队伍采取警告、罚款、限制投标等措施,情节严重的列入黑名单。

  部门回应:从机制完善到技术创新的治理实践

  针对洪海明代表的建议,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等职能部门纷纷作出回应,结合现有工作与未来规划,亮出破解难题的具体举措。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3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管线管理办法》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法规支撑。该委将落实市区两级“牵头、协调、督促”责任,通过会商机制优化管线施工计划,按照“以大带小”“以综合带单项”的原则归并掘路项目。“比如某路段要进行燃气管道改造,我们会同步协调电力、水务等单位,看是否能一并施工,避免重复开挖。”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推动各管线企业建立施工储备计划,确保年度计划有序落地。

  该委还将完善管线数据更新汇交机制,归集共享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同时打造“管线交底一件事”应用场景,在重点区域试点“一次申请、共同勘探、共同确认、共同交底”,逐步实现管线外损实时监控。

  “夜间施工噪音投诉处理难,根源在于监管手段不足、职责衔接不畅。”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坦言,中心城区交通繁忙导致夜间施工成为刚需,但区级部门监管能力薄弱、专业支撑不足等问题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市交通委已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在源头管控上,加大夜间施工必要性审查力度,配合公安交管部门优化交通组织设计,推动更多项目实现白天施工。确需夜间施工的,明确23点或24点后禁止高噪音作业。

  对施工周期长、影响面广的项目,该委要求在受理夜间施工备案前,组织街道、居委、居民代表与施工单位召开意见征询会,明确施工周期、时间等信息,并建立多方沟通机制。

  技术升级与联合执法则提升了监管效能。该委鼓励推广原位固化法等非开挖修复技术,用低噪音、新能源设备替换传统机械;同时联合生态环境、住建、城管等部门开展定期检查,重点查处高噪音机械违规使用、钢板覆盖不规范等问题。下一步,还将牵头制定《本市挖掘道路施工综合监管工作方案》,细化监管指引,形成治理闭环。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近人大 B01夜间施工扰民成为民生痛点 陈颖婷2025-09-24 2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