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禁毒视角

从“跟风吸几口”到结伙贩毒

他们的堕落始于一支“烟”

王韵怡/王葳然

本文字数:991

图源网络

  □  记者  王葳然  通讯员  王韵怡

  近年来,麻精药品滥用呈现“新、广、多”的特点,一些成瘾性物质披着“电子烟”“减肥药”的外衣,悄然流入青少年群体的生活,甚至将部分未成年人推向涉毒犯罪的深渊。

  两名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从好奇尝试到深陷泥潭,从吸食者沦为贩毒者。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对这起贩卖毒品案提起公诉。

  2023年10月,当时年仅16周岁的王某和朋友聚会时看到有人抽“上头电子烟”,在周围人的怂恿和好奇心的驱使下,王某“跟风”抽了几口。起初,他感觉有些头晕目眩,但并没有其他不适,就又尝试了一次,结果抽完后呕吐不止。后来,他得知“上头电子烟”的成分是依托咪酯,已经被国家列为管制类精神药品,就不敢再抽了。

  刘某和王某是同乡,初二辍学后也沾染上了“上头电子烟”。2023年年底,当时15周岁的她和王某一同随黄某(成年)去苏州工作,但工作了没几天就不想干了。黄某本身也是“上头电子烟”的吸食者,在他的影响下,王某再次动摇,重新染上了这一恶习。渐渐地,王某迷上了“上头电子烟”带来的那种似醉非醉的虚幻感觉。幻觉给他带来了一时的兴奋与欢愉,却也带来了难以戒除的瘾癖。

  由于失去了收入来源,加上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贩卖“上头电子烟”,黄某便提议:“不如我们也批发点来卖?”王某同意了。于是,三人开始分工:王某在媒体账号上发布相关视频招揽买家,黄某和刘某负责驾车进货、送货。第一单成交后,买家便开始介绍一些朋友找黄某等三人购买“上头电子烟”,他们渐渐积累了“稳定客源”。每次交易所得都由黄某支配,均用于三人生活开支。

  到案后,王某、黄某、刘某交代,三人因抽吸含有依托咪酯的“上头电子烟”成瘾,明知依托咪酯被列入国家管制类精神药品后,为牟取非法利益,实现以贩养吸,三人结伙贩卖“上头电子烟”。

  宝山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黄某等人与他人结伙,为牟取非法利益,贩卖依托咪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以贩卖毒品罪对其提起公诉。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判处黄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000元;判处王某有期徒刑1年9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判处刘某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

  【检察官说法】

  “上头电子烟”不是潮流,而是裹着糖衣的毒品,吸食此类药物不仅严重损害神经系统,更是违法行为。

  一些青少年吸毒、涉毒的第一步,往往是所谓“朋友”的引诱,请坚决对不良圈子说“不”,远离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禁毒视角 B04他们的堕落始于一支“烟” 王韵怡/王葳然2025-09-24 2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