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金山区山阳镇平安办
禁毒社工 陆瑾泽
整理:记者 徐荔
小光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吸毒—戒毒”的线性记录,而是一段关于沉沦、挣扎、迷失与最终在废墟上重建人生的曲折历程。
高塔崩塌
曾经,小光的人生轨迹令人艳羡。“70后”的小光是一名汽车工程师,有着扎实的专业技术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在行业里拿着高薪,是家人和朋友的骄傲。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在高压的工作环境和说不清道不明的诱惑下,小光吸毒了。
第一次因为吸毒被抓后,社区戒毒的通知书像一记响亮的耳光。而在社区戒毒期间,小光没能被“打醒”,反而因为无法面对自己、没能适应身份改变而逐渐放弃自我,又沉溺在毒品中。再次吸食毒品,让他从社区戒毒直接坠入了强制隔离戒毒的深谷。两年的强戒时光,对于小光来说,是身体与灵魂的双重囚禁。当他走出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大门时,面对陌生的阳光,他感到的不是自由,而是前所未有的迷茫。不惑之年,离异,和孩子疏远,专业知识早已更新换代,社会还会接纳他吗?
从“心”开始
与街镇签订社区康复协议,是小光与新生活签订的第一份“契约”。而我,作为他的禁毒社工,就是在此时与他相遇。
最初的谈话,小光表现得思路清晰、彬彬有礼,但眼神深处却有着戒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绝望。预估阶段,我们共同梳理出他面临的“三座大山”:断裂的职业之路、疏离的家庭纽带,以及内心自我价值的彻底否定。这些问题的成因复杂,是个人选择、环境压力和支持系统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的介入工作,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像工程师修复精密仪器一样,一步步来。
直接介入,从“心”开始:我与小光进行的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机性访谈”。我引导他发现内在的动力——“你想给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形象?”“你那双曾经设计汽车的手,还能做些什么?”我们一起分析他的优势——较强的学习能力、严谨的逻辑、对汽车行业的热爱。同时,我们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像排查故障代码一样,识别他情绪中的“BUG”——哪些想法会触发他的焦虑和渴求,并一一编写新的“应对程序”。
间接介入,铺平“路”与“桥”:职业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我成为了小光的“职业经纪人”,帮他链接资源,通过多次奔走相关部门,为他争取到了“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师”的免费培训名额。这是为他量身定制的方向,既是老本行的延伸,又面向未来。
我也帮他重建技能,陪他一起修改简历,进行反复的面试模拟,练习如何坦诚且正面地回应那段历史。
此外,我还帮小光修复家庭关系。在获得他的授权后,我联系了他的前妻,客观地介绍小光的努力和改变,最终促成小光与前妻达成稳定的、每月两次的视频探视孩子协议。每次在屏幕上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就是小光最强大的戒断动力。
照亮前路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小光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面试中也遭遇过毫不掩饰的歧视。每一次挫败,都可能是一次复吸的诱因。但这一次,小光没有退缩,因为有支持系统在他身后:小光会和我联系沟通,我们一起分析面试失败的原因;他会去参加同伴小组活动,从其他“过来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些都像烛灯,在他昏暗的世界中照亮前路。
三年后,小光成功完成了社区康复,正式戒断。此刻的他收入稳定,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他与孩子的关系在一次次稳定的陪伴中逐渐升温,他用自己的行动,正在重新赢得儿子的尊重。
新的代码
现在每次回访小光,我们聊的更多的是工作中的趣事、孩子的成长和对未来的规划。他告诉我:“以前我觉得人生系统崩溃了,只能蓝屏重启。现在我才明白,那段经历就像一段错误的代码,删掉它,用更好的程序替代,系统反而运行得更加强大和稳定了。”
小光的故事,是无数个类似故事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堕落或许是一瞬间的失控,但重生却是一场需要巨大勇气、专业支持和社会包容的漫长马拉松。作为一名禁毒社工,我深知我们的工作不是评判,而是点燃;不是拉扯,而是陪伴。我们用专业的“介入”做杠杆,用温暖的“支持”做支点,最终撬动的,是一个沉沦的生命,和一个家庭崭新的希望。
小光的新征程,代码由他自己编写,而曙光,正照亮着前行的道路。(文中人物为化名)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