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律师服务

求职遭遇“试岗”杀猪盘

魏雨田/王淑娟

本文字数:1127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今年以来,社会上出现一种以“试岗”为名的求职“杀猪盘”骗局。不法分子精准锁定并诱导求职者一步步落入转账陷阱,涉案金额从数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对此,律师提醒:求职者一旦遇到交费入职、要求转账、下载陌生App等情况应果断拒绝并留存相关证据报警求助。

  骗子冒充知名公司

  记者梳理发现,此类骗局能够成功突破信任防线,核心在于不法分子精准运用“针对性推荐”“冒充知名公司”“伪造官方文件”三重手段。

  首先,实施“精准推荐”。此类诈骗短信的目标受众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几乎均为求职者,其中又以应届毕业生及工作年限较短、初入社会的群体为主。

  其次,优先冒用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名义,降低求职者防备意识。

  骗局的猖獗已引发上市公司警惕,今年6月,上市公司利尔达便发布官方声明称,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义发布招聘信息,公司已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郑重提醒求职者,正规招聘绝不会以“预存资金”为条件,切勿轻信陌生链接、不明App及转账要求。

  最后,通过伪造官方文件与机构信息增加可信度。在诈骗过程中,不法分子不仅会在录用通知等文件上伪造招聘公司的公章,还会仿冒金融监管部门、银行等机构的信息,消解求职者的疑虑。

  留意“常见受骗场景”

  此类诈骗案有个共同的特点,受骗者都在不同的招聘平台提交了简历或求职信息。记者注意到,主流招聘平台已设置基础安全防线。在多个招聘App页面底部普遍标注安全提示,明确列出扣押证件、收取财物、诱导异地入职、违法使用简历等违规行为,提醒求职者可向平台举报。进一步点击后,还能看到“安全求职指南”,不仅列举常见受骗场景,还通过互动测试帮助大学生识别风险。

  尽管平台设有防线,但审核环节仍存在漏洞,部分不法分子会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企业盖章文件或营业执照复印件,借此绕过审核注册账号,给虚假招聘留下可乘之机。

  知恒(上海)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刘正要说,冒用上市公司公章的行为,可能构成《刑法》第280条规定的伪造公司印章罪。而诈骗过程中伪造国家监管机构官网、银行交易截图等手段,同样属于诈骗罪范畴。

  谈及如何防范此类诈骗,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关键是要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强化平台对招聘企业或个人的信息审核,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切实采取措施确保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未经求职者同意,不能擅自采集、使用或贩卖求职者个人信息。

  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风险鉴别能力。比如,核验招聘企业是否具备相关经营资质,排查“无实体公司大规模招聘”“招聘岗位与企业主营业务严重不匹配”等高风险情形。唯有将“技术筛查+人工复核”紧密结合,才能有效降低潜在风险,切实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魏雨田  王淑娟)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服务 B03求职遭遇“试岗”杀猪盘 魏雨田/王淑娟2025-09-26 2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