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共同探索全球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合作机制。
回应国际法治和全球治理的重点问题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召集人张文显表示,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法律人共同体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积极回应国际法治和全球治理的关键和重点问题,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法治化、公正化、数字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法治贡献。
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表示,中国法学教育已历经130年发展,法学不仅培养法治人才、培育法律职业共同体,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工作支撑,还具备服务社会发展、塑造引领价值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功能。这些都将为我们回答21世纪法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给出答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吉林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治理问题。我们应在尊重各国治理传统、发展阶段和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在差异中凝聚共识,在创新中守护价值,在发展中实现包容。在人工智能治理中,要以制度对话弥合治理鸿沟,以权利保障引导技术向善,以跨界融合培育法治人才,为人工智能铺就一条法治化发展道路。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回顾了近年来中国法院在应用数字信息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表示,中国法院大力推行在线服务,推进审判工作全流程智能化,着力构建现代化执行工作体系,强化大数据战略保障,以数字革命驱动司法审判提质增效,为建设智慧法院和数字法院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民法学者应主动参与各法域间交流
在“比较法视野下的中国民法典”主题论坛上,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表示,《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民法学从“被动借鉴”迈向“主动引领”的历史转折。《民法典》不仅系统整合了传统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经验,更通过本土化创新回应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需求。例如,人格权独立成编突破了传统民法典的范式,为数字时代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物权编中居住权的创设,则是对“住有所居”这一中华传统民生理念的现代诠释。
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财产等新议题,《民法典》也提供了必要的原则与规则。《民法典》的颁行标志着比较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中国民法学者应主动与国际民法学学者对话,持续参与各法域之间的民法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丰富比较法上的民法样态。
成立合作联盟深化全球法学教育合作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全球五大洲近30家著名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
据介绍,“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倡议建立非官方、开放性的国际学术协作机制,通过常设性全球法治大会、常态化学术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全球法学教育合作,共同推动构建跨文明对话新范式、孵化未来法治创新者、探索人类共同法治框架。
(朱非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