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非常悦读

回忆校园种种谜团

戚风

本文字数:1506

《当我打开辅导员宿舍的门,看到的却是教务员》 马龙先生 著 新星出版社

  《当我打开辅导员宿舍的门,看到的却是教务员》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体验到解谜的快感,又感受到现实的沉重。这部作品成功地将本格推理的精密与社会派的深刻融为一体,在大学校园演绎出一幕幕引人入胜的人间戏剧。

  这部小说的结构颇为精巧。开篇定格在一场婚礼,曾经在大学担任辅导员的“我”,在多年后的婚礼现场与过去的学生重逢,自然而然地回忆起当年校园里的种种谜团。这种叙事框架让人不禁想起《一千零一夜》,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直到最后才展现出完整的图景。

  小说包含了七个相对独立的校园日常之谜:活动室内手机离奇消失、相亲之夜偶遇豪华跑车、自媒体视频中出现的疑点重重女人、网络曝光贴的发布者身份、实验室人体模型被“刺杀”等等。这些谜题看似平常,却都获得了令人惊讶的“硬核解答”。

  前六章的独立故事中本格浓度极高,几乎每篇都有详细图解,包含密室建筑、电梯运行规律、道路设施布局等生活中常见元素。读者很难想象日常之谜的解答也可以如此硬核,从头到尾都能享受到多重解答的快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推理并非孤立的智力游戏,而是与人物的性格和处境紧密相连。前任辅导员温老师作为“安乐椅子侦探”,仅凭“我”的描述就能敏锐察觉真相的大概轮廓——因为她足够了解学生。这表明日常之谜的“盲点”正是来源于观察、接触和了解,解开真相的“钥匙”就隐藏在日常的习惯或性格中。

  作者虽然致敬了日系推理作家,但故事背景完全扎根于本土,灵感和设计也来源于真实的大学生活经验。作者马龙先生表示:“一般的校园推理多设定在中学,而我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大学校园。”

  大学正是从孩童迈向成年的过渡期,青春在此伸展枝桠,也是自我意识膨胀,以新的眼光打量世界的阶段。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关系,更有别于年少时的单向管理模式,有了更自由、开放的可能性。也正因如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也许并不比象牙塔外的世界单纯。

  这部小说融入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解决事件过程中也贯穿了网络社交平台的运用和当下热点问题——教师被迫进行“就业指导”、自媒体行业的背面、被考公与考研裹挟的毕业生。作者借此将复杂的人性收敛于反转之中,在沉重的现实里狠狠地落地。

  小说不仅是一本推理小说,而且提供了对当代教育生态的深刻观察。通过辅导员和教务员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大学校园中不同职位的教师对学生不同的理解和管理方式。

  教务员董老师的伪解答也给侦探角色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哪怕足够了解学生,哪怕看透了真相,也可以选择更为合适的收束方式,甚至换一种解答——因为真相之上存在某种更加需要维护的东西。这也正是日常推理的动人之处,可能不是惊心动魄的“暴风雪山庄”,也许少了感官上的刺激和天马行空的设定,但那些遗落在日常设施与平静生活中的谜团,同样能够映射出人性的色彩。

  作为推理小说,《当我打开辅导员宿舍的门,看到的却是教务员》在200多页的篇幅里设置出七个校园日常之谜,完成度相当高,排篇布局的章法也很成熟。虽然有些细节(如电梯案)可能显得过于技术性,但这正是硬核推理迷所喜爱的风格。

  小说最后,在婚礼上再次提起这些看似被解决的事件,主角才发现其实并未看透其中的沟壑。藏在日常之谜中的草蛇灰线,到最后竟串联起一场早已设下的局。这种设计既展示了作者的精心布局,又给读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总而言之,马龙的这部作品成功地将本格推理的智慧与社会派的人文关怀结合在一起,在大学校园这个看似平凡却又复杂的舞台上,演绎出了一部既有趣味又有深度的精彩故事。它值得推理迷细细品味,也值得一般读者慢慢欣赏。毕竟,你肉眼看到的一切都并非全部,而这正是优秀推理小说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  (戚风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悦读 B07回忆校园种种谜团 戚风2025-10-17 2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