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奖牌的那一刻,江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玲深知,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把人民满意刻进每一项工作”的新起点。三年来,这个镶嵌在长宁区的“钻石街区”,以党建为笔、服务为墨,在1.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人民满意”的生动注脚。
党建穿透壁垒,织密服务“一张网”
“党组织的作用,就是打破围墙、链接资源,让小店铺也能搭上大平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文婕表示,“穿透壁垒”在烟火气中得到生动诠释。
宣化路上的一家地产公司曾为注册资金变更和发票开具犯愁,江苏路街道凝新第四街区党支部书记万黎明得知后,立刻对接营商办专业力量,不仅明确了办理流程,还争取到专人定向服务。“原本以为要跑好几趟,没想到街道帮我们一站式解决,这效率让我们更有信心扎根这里。”
这种“穿透”更体现在资源整合上。街道组建由公务员、机关干部构成的“六边形”队伍,地毯式走访排摸经营主体情况,2023年以来累计走访企业5900余次,解决诉求900余条。党员干部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做需求收集员,更成了资源链接员——帮愚园路咖啡店打通云南货源渠道,让民企与学校实现资源对接,为小微企业链接央企国企资源,党建的红色纽带让各类市场主体拧成了发展合力。
陪伴温暖同行,厚植成长“一片土”
“公司从3人创业到六七百人规模,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街道的陪伴。”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波的话,印证了江苏路街道“陪伴式”服务的温度。企业初创时,街道送来研发补贴和房租优惠;发展期,协助申请人才落户、公租房和住房补贴;壮大后,支持其成为市级青少年实习基地,履行社会责任。
这种陪伴不分企业大小。对于头部企业,街道搭建平台助力拓展业务;对于初创小微企业,聚焦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依托长宁区融资政策提供精准支持;对于沿街商铺,街区书记和营商专员一起查看小红书账号,帮忙优化营销思路。“我们希望每一颗创业种子都能找到落地萌发的土壤。”徐玲的这句话,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不到10平方米的“故事商店”,是陪伴服务的生动载体。这个位于愚园路1046号的公益性共创空间,从最初的“解忧杂货铺”升级为集故事树洞、共创空间、艺术商店于一体的“会客厅”,既承载着市民的情感记忆,也为街区商户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
服务精准滴灌,畅通发展“最后一米”
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晨介绍,针对辖区3000多家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街道推行差异化服务,让供给侧精准对接需求侧。
“我们的目标是把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走成‘最优一公里’。”徐玲说。如今的江苏路街道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经济密度持续提升。愚园路的烟火气与时尚感交相辉映,“梧桐树下敲代码,咖啡厅里谈科创”成为真实写照。而这,正是“人民满意”最生动的诠释。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