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走向生命终点的路,能否更有尊严、更温暖?上海正试着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面对老龄化社会与民众对安宁疗护的深切期盼,一项关于建设“社区生命关怀统一智能大平台”的建议正式提出,旨在让专业关怀穿透社区壁垒,直达家庭床边。
“这是关系千家万户福祉的民心工程。”市人大代表章波呼吁,这不仅是一项服务创新,更是一座城市对生命全周期尊严的庄重承诺——让每一个生命的最后一程,都能被温柔以待。
现状:服务有基础系统化、标准化不足
目前,上海市已在安宁疗护和养老服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居家、门诊、住院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建立家庭病床,为居家患者提供专业支持。此外,上海推动“五床联动”模式,整合医疗、护理、康复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协同。
2024年,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各区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推动床位资源互通。
然而,尽管有这些探索,社区层面的生命关怀服务仍存在碎片化、标准缺失、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在居家安宁疗护、志愿者培养、跨机构转诊等方面,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人大代表建议:多维发力 构建全链条生命关怀体系
面对存在的问题,市人大代表章波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上海发展定位,提出系统性的对策建议,为建设社区生命关怀统一智能大平台描绘了清晰路径。
章波提出,上海应率先设立社区生命关怀试点基地,以“身体、心理、社会、心灵”四位一体的全新理念,通过“教育、分享、参与、陪伴”四种方法,推动社区生命教育常态化,培育公民生命关怀意识。“要通过招募培养社区志愿者成为生命关怀志愿者和生命关怀师,形成上海社区的新质生产力。”他强调,应采用公益和商业双轮驱动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全人全龄全家的生命关怀服务,促进社区健康和谐发展。
在行业标准制定上,章波建议以已有探索经验的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为试点,依托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城镇社区居家安宁疗护试点,逐步推进全方位无痛社区建设,并由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牵头制定行业标准。针对转诊转介服务不足的问题,他提出通过试点探索区级“五床联动”模式,最终建成覆盖全市的三级架构医联体数字化平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
专业人才队伍是生命关怀服务的核心支撑。章波建议扶持建立上海生命关怀师职业技能培养基地,培养包括志愿者、生命关怀师、生命关怀指导师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由相关行业协会统一颁证,建立行业标准并接受政府监管,既为行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也开辟新的就业方向。“生命关怀师应纳入国家职业大典成为新兴职业,这是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关键。”章波呼吁。
为形成长效发展机制,章波提出依托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等高校建立政产学研大平台,结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养老)实验基地,联合产业龙头共建生命关怀生态系统。在资金支持方面,他建议引导上市公司ESG社会责任资金投入,建立公益基金和影响力投资基金,同时推动国有资本参与生命关怀新兴产业。
章波还强调,上海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将试点基地升级为国家级试点,获取全国统一的志愿者和生命关怀师(数字)证书发放资质,建立全国性数据库和人才评价体系。同时,由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参与建设,并加快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安宁陪伴纳入保障范围,实现普惠更多百姓的目标。“上海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应聚合优势资源试点突破,为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赋能,最终建成服务全国的社区生命关怀统一智能大平台。”章波表示。
市卫健委回应:多部门协同,推动生命关怀融入服务全流程
对于章波代表的建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在回应中表示,这些建议“与国家及本市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相契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市卫健委指出,将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建议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可行性与操作路径,并通过多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将加强与高校、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探索多元化合作机制。
在“生命关怀师”职业建设方面,市人社局反馈称,目前该职业尚未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但将密切关注国家新职业征集动态,指导行业组织向人社部申报。
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市医保局表示,目前已将42项照护服务纳入长护险项目清单,包括沐浴、排泄护理、鼻饲等,基本覆盖失能老人的生命周期照护需求。
市卫健委提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服务场景与拓展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实际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可及性与普惠性。同时,将加强宣传推广与完善保障措施,通过社区开放日、健康讲座、线上宣传等方式,提升生命关怀的社会认知度。
本市还将制定标准规范与强化数据共享,依托现有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居民健康数据的规范管理与应用,提升服务精准性。
“我们将逐步建立起全行业‘生命关怀’照护的理念,研究设置相关服务项目,推进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市卫健委在回应中表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