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非
10月27日,司法部发布“202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拟立项课题公示”,拟立项课题123项,其中重点课题18项,一般课题42项,青年课题39项,专项任务课题24项。本市五所高校共14项课题获立项,华东政法大学以9项位列本市高校立项之首。
西南政法大学3个重点课题获立项
18项重点课题除了一项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外,其他课题分属于13所高校。重点课题中,关注数字法治及涉外法治领域的课题各有四项,有两项课题聚焦商事调解领域。此外,还涉及法学院校的教育培养机制研究、信用监管制度创新等领域。
今年,西南政法大学以三项重点课题领跑,两项都与数据法律研究相关,分别是“企业数据财产权的基本问题研究”(孙莹)、“数据流通安全治理法律机制研究”(胡元聪)。此外,还有一项课题关注商事调解,即“‘非营利性’商事调解运行机制研究”(毋爱斌)。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各获两项重点课题立项,侧重于法治人才培养和涉案财产处置等研究领域。立项课题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为基点”(梁迎修)、“中国特色涉外经济犯罪追逃防逃追赃机制的构建”(张磊),以及华东政法大学的“刑事涉案虚拟财产处置问题研究”(张栋)、“数交所数据交易法律体系建构研究”(杨显滨)。
其余10所高校均获一项重点课题立项,分别是山东大学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司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崔永东),中国政法大学的“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我国数字安全立法体系研究”(范明志),中南大学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红色法治文化渊源、传承和发展研究”(易玲),中央财经大学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理论视野下合宪性标准在备案审查制度体系中的统一适用研究”(于文豪),厦门大学的“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理念下《外国国家豁免法》的司法实施”(韩秀丽),中山大学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涉外商事调解制度本土化建构研究”(刘瑛),南开大学的“信用监管制度创新的法治路径研究”(王瑞雪),兰州大学的“中国自主的公益诉讼检查知识体系建构研究”(杨雅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研究”(肖竹)和浙江工商大学的“国际环境法主权侵蚀与中国因应对策研究”(徐祥民)。
华东政法大学9项课题获立项
本市五所高校14项课题获立项,研究方向除了涵盖传统法学领域外,还涉及多项新兴领域,如低空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
其中,九项课题花落华东政法大学,所涉领域较为全面。除前述两项重点课题外,还包括三项一般课题,分别为“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中国式法律职业伦理构建研究”(杨知文)、“中国刑法再法典化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研究”(姜涛)和“美国对华经济措施法律基础及应对研究”(刘岳川)。此外,本市入围的四项专项任务课题也均来自华东政法大学,分别为“涉外法治背景下AI智能体的国际治理规则及中国方案研究”(谢宜璋)、“低空经济领域区域协同立法研究”(虞浔)、“无人驾驶数据风险法律规制研究”(王文娟)和“平台用工算法治理与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研究”(王瑶琳)。
同济大学有一个一般课题和一个青年课题入围,均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分别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跨部门事故调查体系与数据治理法规规范化对策研究”(张伟伟)和“民事诉讼中人工智能证据的审查方法研究”(苏伟康)。
上海交通大学入围的一般课题为“商标注册拟制论的规范构造与司法适用”(曹博)。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亦获得一个一般课题立项,为“完善应对国际金融‘长臂管辖’的法律机制研究”(姚大庆)。上海政法学院的“规范化量刑思维的程序性约束及其完善进路研究”(崔仕绣)则入围青年课题。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