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研讨会在广东深圳举办,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法学院承办。与会专家围绕如何推动我国法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召集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文显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提出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更加强调立足中国实践拓展发展路径,构建起五个子体系的理论框架,丰富宪法实践的标识性概念及内涵。在法治中国建设前沿问题上,习近平法治思想也推动了法治现代化理论、法治改革、依规治党、涉外法治、民主人权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因此,法学教育界必须及时跟进这些最新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这是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的关键所在。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黄进围绕“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范式”作主题报告。他表示,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范式是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与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并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强调其必要性。他界定了“涉外”“涉外法治”“涉外法治人才”内涵,将人才队伍划分为四大类型,提出需把握三大关键: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国际法学科建设,以及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重庆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付子堂在主题报告中深入解读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他认为,法学界应深刻领会全会提出的“六大原则”等核心要义,并将其精神实质全面融入法学教育的“十五五”发展规划中。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国法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法治人才。
跨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深圳大学法学院院长熊伟教授展示了深圳大学法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了学院特色化发展的愿景与实践。深圳大学法学院未来将以“智慧型、国际化、实践导向”为发展方向,重点布局法律与科技、涉外法治及法治城市建设等领域,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服务深圳法治城市与大湾区建设,打造有凝聚力、有温度的学院文化,争创国际一流的新型法学院。
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陈鹏教授分享了厦门大学法学院在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和计划。其四大核心举措包括特色跨学科课程、跨院系共享课程、主辅修制与微专业项目布局、双学士项目布局。未来厦门大学法学院将继续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为国家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人才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林彦教授从三方面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一是创新培养方式,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一流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通识课程建设;三是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提升。未来学院将立足上海区位优势,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强涉外与未来法治人才培养。(朱非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