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3·15在线

新买的电动车突然“没动力”,故障还是误会?

消保委:消费者需主动适配新技术,了解车辆之后再驾驶

章炜

本文字数:990

  □  记者  章炜

  新买不到一个月的吉利银河,竟在正常行驶中突然“罢工”——反复踩油门毫无响应,车辆失去动力仅能缓慢滑行,十几秒后动力才恢复。一周内连续两次遭遇“失速惊魂”,让车主李先生怀疑车辆存在安全隐患,多次联系4S店要求排查维修,却被以“消费者误操作”为由拒绝。无奈之下,李先生向浦东新区消保委部门寻求帮助。

  据李先生描述,爱车两次“失速”均无任何预警: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突然失去动力,仪表盘没有任何故障提示,即便反复踩踏油门也无济于事,只能任由车辆缓慢滑行。“第一次发生时以为是偶然,没想到一周内又来一次,在马路上突然没动力,太危险了!”李先生直言,他希望4S店找出故障原因并彻底修复。

  接到投诉后,浦东消保委第一时间联系涉事4S店售后经理。对方出具厂方技术鉴定结果称,后台数据显示车辆在“失速”时段,同时接收到了油门与刹车的双重信号。

  “现代智能汽车普遍采用‘制动优先’原则,一旦检测到刹车信号,会立即切断发动机动力,哪怕油门被深踩,也会优先执行制动指令,强制将发动机转速限制在怠速状态,避免意外加速风险。”4S店方面表示,技术人员后续进行单脚操作测试时,车辆未出现任何“失速”现象,因此判定车辆无故障,无法提供维修服务。

  消保委指出,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车辆控制系统的识别与响应机制已发生深刻变化,“制动优先”等安全设计虽能有效降低意外风险,但也可能与部分“老司机”的传统操作习惯产生冲突——若驾驶者不了解系统逻辑,在特定操作下触发保护机制,就可能产生“车辆失控”的错觉。

  “智能汽车不仅改变了动力形式,更重构了车辆控制逻辑。”消保委提醒,消费者选购智能汽车时,应主动向销售方了解车辆技术特性,尤其是安全保护机制与系统干预规则;提车后需仔细阅读说明书,通过试驾熟悉车辆操作逻辑,避免因不了解系统特性导致误判。若遇到类似“失速”等疑似故障,应第一时间保留行车记录仪视频、故障发生时间与场景等证据,及时与4S店沟通;若双方存在争议,可向消保委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通过专业检测厘清责任,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业内人士表示,智能汽车的安全设计需在“保护机制”与“用户体验”间找到平衡——厂商不仅要完善系统功能,更应加强操作指引与科普,帮助消费者理解智能逻辑;而消费者也需主动适配新技术,培养“了解车辆再驾驶”的习惯,唯有“人车磨合”到位,才能真正发挥智能汽车的安全优势,共建安全舒心的出行环境。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3·15在线 B08新买的电动车突然“没动力”,故障还是误会? 章炜2025-11-05 2 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