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荔
是什么让一个四十岁的男人一而再地流泪?
又是什么让表现一贯平稳的他突然扬言要报复前妻?
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服刑人员一点异常的情绪波动就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而找到引起波动的源头,化解还未激化的矛盾,这便是监狱民警的日常工作之一。
今年,在上海市五角场监狱,就有两名服刑人员因为不同的原因出现情绪波动,一个异常沉默,一个焦躁不安……
监狱的高墙限制着服刑人员的自由,却无法切断他们与家庭的联系。当矛盾发生,监狱民警便成为了连接社会与个体的桥梁,让大墙里的人也有修复家庭关系、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
异常沉默后的哭诉
总是沉默发呆,好像有心事。这是今年上半年,阿言常常出现的状态。阿言(化名),今年正满四十,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阿言之前的服刑表现都较为平稳,所以如此异常的沉默很快就引起了监狱民警的关注。同时,民警发现,阿言与母亲打亲情电话时经常会提到女儿的情况,阿言的母亲因为孙女的事很苦恼,孩子学业不理想,也不愿意到监狱会见阿言。
阿言的情绪波动是不是和孩子有关?因为阿言持续多日的异常表现,一向对服刑人员情绪动态高度重视的民警将相关情况汇报至监区。监区则立即安排“安全阀”实战团队进行干预,落实监管安全措施,并对阿言进行深度沟通谈话。
然而,谈话一开始却遭遇了“滑铁卢”。面对监狱民警,阿言有着较强的心理防线,“没事,想家了。”阿言轻描淡写地解释着自己情绪低落的原因。意识到阿言的刻意回避,民警没有继续追问,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和他“东拉西扯”,聊聊他的改造生活,说说他的家人朋友,逐步把话题引向亲子关系。
终于,在谈及孩子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时,阿言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他向民警倾诉了内心的巨大痛苦与焦虑,甚至流下了眼泪。原来,阿言在等待判决期间,妻子发生车祸意外去世,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将一切不幸归咎于他这个父亲,产生了严重的叛逆和自闭心理,整日将自己关在房中拒绝沟通,也不肯去上学。从母亲处得知女儿的情况后,阿言深深自责,认为是自己毁了孩子的前程,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改造态度也趋于消极。
阿言情绪异常的源头找到了,可还没来得及开展相关工作,不好的消息又传来,阿言的女儿因长期辍学,已经办理休学。阿言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升级。
“这是一个涉及高墙内外、亟待系统性解决的问题,若处理不当,不但可能引发阿言的极端行为,还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未来。”“安全阀”团队分析后立即行动,“我们会和你一起想办法。”一方面,民警每天和阿言谈话,给他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防止他在绝望的情绪中激化矛盾。另一方面,民警积极引入帮教力量,主动联系阿言的母亲,邀请她带阿言的女儿一起到监狱参加会见。
可是,只有阿言的母亲来到监狱参加会见,她无奈又无助地告诉民警:“孩子已经好多天没从房间出来了,她不愿同我们讲话。”
第二次流下眼泪
“监狱工作不是‘高墙内的孤岛’。”监狱民警告诉记者,根据阿言和孩子的现实情况,他们当即决定启动社会帮教程序,引入外部力量。
监狱民警联系到阿言户籍所在地的司法所,请求司法所协助化解阿言与家属的矛盾。属地司法所积极响应,工作人员三次上门走访,详细记录阿言的家庭情况,包括老人健康、孩子心理等情况,形成帮扶报告,明确了“以孩子心理疏导为核心、以老人生活帮扶为支撑”的帮困方向。同时,在监狱牵头,颛桥镇司法所协调下,“监狱—司法所—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专业机构”联动链条迅速构建起来。
而居委会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阿言的母亲年迈体弱,有时候还需要在上海和江苏老家两地之间奔波,无法妥善照顾孩子。针对这一新情况,监狱立即与司法所及街道协调,为孩子申请办理了“困境儿童”补助,用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居委会工作人员也承担起了日常关怀和探望的职责,妥善化解了孩子的监护问题。
对于阿言女儿的主要症结,也是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司法所则联合青少年社工,由专业社工对孩子进行“一对一”定制化心理疏导。社工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逐步与她建立信任关系,通过每周固定的上门陪伴、倾听和专业的心理干预技巧,引导孩子慢慢打开心扉,宣泄对母亲的思念、对父亲的怨愤以及青春期遇到的种种无人倾诉的烦恼。社工不仅是倾听者,更是引导者,通过专业技巧逐步帮助阿言的女儿重新建立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今年9月1日,阿言的女儿重返校园。
当民警将这个好消息告知阿言时,他再次流下眼泪,不过,这次是感激与希望的泪水。
“目前,阿言的情绪已经恢复稳定,服刑表现也比较平稳。孩子也在正常上学,不再像以前那样那么排斥阿言了。”民警告诉记者,为了继续修复阿言的家庭关系,监狱会持续关注阿言父女的情况,也在积极争取请阿言的家人参加亲情会餐,“毕竟惩戒不是监狱工作的终点,帮助服刑人员重燃回归希望、重建家庭联结,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为他提供“法律武器”
无独有偶,今年3月,服刑人员穆木也出现了情绪波动,与阿言的沉默不同,已经服刑近两年的穆木(化名)突然表现得非常焦躁,一点点小事就会引起他的激烈反应。穆木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有余,平时表现还算稳定,怎么会突然如此反常?
原来,穆木在与妹妹亲情会见时得知,前妻在他不知情且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以婚内财产分割的名义擅自转走了穆木账户内的30余万元钱款。突如其来的财产损失,让穆木愤怒,但是他身陷囹圄,自觉维权无门,因而陷入焦虑情绪。并且,这种负面情绪逐渐影响了穆木的身体和行为,他开始出现严重失眠、食欲不振,频繁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口角冲突,甚至一度扬言刑满释放后要“报复”前妻。
针对穆木面临的困难诉求和焦虑状态,监狱快速启动了矛盾化解响应机制,由监狱法治团队、监区骨干民警、心理咨询师组成矛盾化解攻坚小组,形成了先稳情绪、再解纠纷、同步保安全的“三位一体”化解思路。
“我们通过和他进行深度谈话,让他充分倾诉、宣泄情绪。心理咨询师同步介入,每周两次开展系统性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民警记得,起初穆木还是偏执地认为“钱肯定拿不回来了”“只有报复一条路”,但民警和心理咨询师反复向他传递正确的理念,“我们不断引导他,维权必须走正途,只有法律才是保护他最有力的武器,重点为他剖析报复与理性维权的利弊。”
同时,监狱也为穆木提供了“法律武器”。监狱法治团队公职律师三次为穆木提供法律咨询。结合《民法典》详细解释了离婚后财产分割原则、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法律效力、财产追索的法律路径等内容。公职律师还给穆木提供了维权建议,这些建议极大缓解了穆木因“不知如何办”而产生的焦虑。在公职律师和监区民警指导下,穆木通过亲情电话和书信,委托妹妹全力收集并初步固定相关证据。
今年4月,监狱组织安排穆木与妹妹会见,兄妹二人得以当面详细沟通案情,共同梳理现有证据,商议委托律师、准备诉讼材料等具体维权步骤。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地安抚了穆木的情绪,让他看到了问题解决的希望,也让他的理智进一步回归。
“目前,他的案子由妹妹作为代理人正在进行中。”民警介绍,通过法治团队和监区的系统干预,穆木的情绪有效平复,失眠、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显著改善,焦躁易怒状态趋于平和,也不再提及任何“报复”前妻的言论,“我们也会持续关注他的情况。”
故事之外>>>
当阿言的女儿重返校园,当穆木理性依法维权,我们看到的是监狱工作的不同侧面——既坚守法治底线,又体现人文关怀;既维护监管安全,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而作为法律执行者的监狱民警,在阿言和穆木的故事里也扮演着情绪疏导者、问题化解者、跨越鸿沟的搭桥人,用温度守护法度。让服刑人员认罪服法、重塑三观的同时,也帮他们修复破碎的亲情,维护应有的权益,让他们带着希望改造,在向善中“重生”。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