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法斋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加州圣克鲁兹,被一场持续近两年的恐怖阴影笼罩。一个连环杀手因残忍杀害多名女大学生并收藏死者头颅,被称为“圣克鲁兹的头颅收藏家”,他便是埃德蒙·肯珀。
扭曲的童年
埃德蒙·肯珀于1948年12月18日出生在加州伯克利市,家中有一个妹妹。父亲是电气工程师,母亲坎蒂丝性格强势、情绪极端不稳定,这场家庭的扭曲,为他日后的犯罪埋下致命伏笔。
肯珀幼年时,父母婚姻充满矛盾,频繁的争吵与冷战让家庭氛围压抑到极点。1957年父母离婚,坎蒂丝获得抚养权,带着孩子搬往蒙大拿州。离婚后,她将生活的不满与压力全发泄在肯珀身上,态度恶劣且充满鄙夷虐待。因肯珀天生身材高大、在同龄人中格格不入,坎蒂丝常辱骂他“畸形”“怪物”,还禁止他与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更令人发指的是,她担心肯珀对妹妹“构成威胁”,竟将他关在地下室独自居住数年。长期的隔离与精神虐待,让肯珀童年彻底失去阳光,内心逐渐滋生对母亲的仇恨与对女性的扭曲认知。
家庭中,肯珀也缺乏父爱与正确引导。父亲离婚后几乎断绝联系,从未给予关怀教育。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心理逐渐畸形:从小对死亡与解剖表现出异常兴趣,常虐待家中宠物,甚至肢解宠物尸体,以此发泄压抑、获取病态满足。
1963年,年仅15岁的肯珀已展现出惊人暴力倾向——他杀害了自己的祖父母,理由仅是“想知道杀人是什么感觉”以及“为了让母亲难过”。这起少年杀人案当时引发不小轰动,但因肯珀未成年,且经精神病鉴定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他未受严厉刑事处罚,而是被送往加州精神病院治疗。
在精神病院的几年里,肯珀凭借高智商摸清了精神病鉴定的套路,刻意模仿“正常人”的行为与思维模式,骗过了所有医护人员。1969年,21岁的他被医生判定“康复”,获准出院并回到母亲坎蒂丝身边。然而,这次出院并未让他走向新生,反而为后续连环杀人罪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回到圣克鲁兹后,肯珀尝试过正常生活:他曾申请加入加州高速公路巡警队,因身高过高被拒,后在当地一家公司做普通工作。表面上,他温和、安静,甚至有些木讷,很难让人将其与暴力犯罪联系起来;但实际上,他内心的黑暗从未消散,母亲持续的精神虐待与对女性的扭曲欲望不断累积,等待着爆发的契机。
连环杀戮
20世纪70年代的圣克鲁兹聚集了多所大学,大量年轻女大学生在此求学——她们充满活力、对生活满怀憧憬,却成了肯珀眼中最理想的猎物。
1972年5月7日,肯珀驾车在加州高速公路闸道边徘徊寻猎。此时,他看到两名女大学生玛丽·佩谢和安妮塔·露切萨站在路边,似在等车前往附近森林公园。他立刻心生歹念,伪装成热心路人上前搭话,谎称家在森林公园附近可顺路送她们。玛丽和安妮塔看着眼前这个身材高大却和善的男人,毫无怀疑地欣然上车,却不知这一坐,便踏上了通往地狱的路。
肯珀并未朝森林公园行驶,而是拐进偏僻分支小路。车到无人处,他突然露出狰狞面目,从座位下拿出尖刀与手枪威胁女孩不许出声。玛丽和安妮塔陷入恐慌并试图反抗,但在身高两米、力大无穷的肯珀面前不堪一击。他先用手铐将安妮塔拷在座位上,再用布袋套住玛丽的头,随后持尖刀疯狂捅刺,最后残忍割开她的喉咙,致其当场死亡。
解决玛丽后,肯珀将安妮塔拖出车外,在她的哀求声中连捅14刀,直至其停止呼吸。之后,他将两具尸体搬回公寓,冷静地肢解尸体,割下头颅摆在床头,仿佛欣赏“艺术品”;他还为残缺尸体拍照留存“战果”,甚至实施奸污行为。
5月8日,肯珀将肢解后的尸体残骸装进三个大塑料袋,驾车前往圣克鲁兹山随意丢弃。因山地势复杂、植被茂密,警方许久未发现尸体,这让肯珀自信心大增,为后续犯罪埋下隐患。
这一次杀人的病态满足感让肯珀彻底疯狂。仅四个月后,1972年9月14日,他再次作案:伪装成长途货车司机在路边寻猎,很快将目光锁定在正要前往旧金山上学的日籍女大学生古爱子身上——当时古爱子正站在路边等车,肯珀以顺路为由将她骗上车。
与上一次作案一样,肯珀将车开到距上次犯罪地点不到一公里的偏僻小道。确认周围无人后,他从后座拿起棒球棍狠狠砸向古爱子头部,将其打晕,随后对失去意识的她实施性侵犯,再用尖刀捅死。
杀人后,肯珀再次将尸体带回住处。接下来两天,他对尸体进行奸尸、切割与拍照,并将头颅单独藏在床底,享受掌控生死的病态快感。9月16日,他将肢解后的尸体残骸装袋,埋在自家院子角落。
两次作案未被察觉,让肯珀更加肆无忌惮。1973年1月8日傍晚,圣克鲁兹街头渐暗,女大学生辛迪·莎尔结束课程后独自在路边等出租车。肯珀驾车缓缓驶来,这次他未过多伪装,直接拿出藏在身上的手枪对准辛迪。
辛迪尚未反应,便听到刺耳枪响——肯珀连开4枪,最后一枪精准击中她的头部,辛迪当场死亡。因天色已晚,肯珀担心回家被母亲坎蒂丝发现,便等到坎蒂丝熟睡后,才悄悄将车开回母亲住处,把尸体藏在柜子里。
次日,坎蒂丝外出上班后,肯珀将辛迪的尸体搬到后院,再次奸尸、肢解。这次他行为更变态:割下头颅后,未像之前那样藏在床底,而是埋在母亲卧室窗外的花台中。据他后来交代,这样做是为了“让母亲一直看着他的‘成果’”,以此发泄长期积累的仇恨。处理完头颅,他将尸体其余部分装袋,运往圣克鲁兹山埋掉。
接连三次作案成功,让肯珀的犯罪欲望达到顶峰。1973年2月5日晚上11点左右,两名女大学生艾比盖尔和布丽安娜结束聚会后结伴回家,她们说说笑笑,完全没察觉危险降临。肯珀驾车跟在身后,在无人路口突然加速停在两人面前。
不等艾比盖尔和布丽安娜反应,肯珀便从车上下来,手持手枪连开数枪将她们当场杀害。随后他迅速搬尸上车,为避免被母亲发现,一直等到凌晨坎蒂丝熟睡后,才将车开回母亲住处,把尸体藏在衣柜里。
次日,坎蒂丝外出后,肯珀将两具尸体从衣柜搬出放在床上,实施奸尸行为,之后有条不紊地肢解尸体——割下头颅后,和辛迪的头颅一样埋在母亲卧室窗外的花台中,其余残骸则装袋运往圣克鲁兹山埋掉。
短短不到一年,肯珀连续杀害6名女大学生,每次作案手法都极其残忍,且充满变态仪式感。他的行为让圣克鲁兹的女大学生陷入极度恐慌,也让当地警方承受巨大压力:当时该地区接连发生年轻女性遇害案,人心惶惶,女学生不敢独自外出,学校加强安保措施,但警方始终未找到有效线索。
肯珀多次作案不被察觉,除了作案手法隐蔽、反侦察能力强,还得益于他的高智商与伪装能力。他深知警方侦查思路,每次作案后都会仔细清理现场,不留下指纹、毛发等证据;选择的作案地点多偏僻,抛尸地又在圣克鲁兹山这类难搜寻区域,给警方调查带来极大困难。此外,肯珀平时表现温和友善,与邻居、同事关系融洽,没人能想到这个“老实巴交的大个子”竟是双手沾满鲜血的连环杀手。
弑母后自首
肯珀内心对母亲的仇恨,最终成为终结连环作案的导火索。1973年4月21日,肯珀与母亲坎蒂丝发生激烈争吵——坎蒂丝像往常一样辱骂、贬低他,这些话彻底点燃了肯珀心中积压多年的怒火。愤怒驱使下,他失去理智,拿起羊角锤狠狠砸向母亲头部,将其杀害。
杀害母亲后,肯珀未像处理之前受害者那样肢解尸体,而是将尸体放在床上,用枕头盖住头部。随后他打电话给母亲的女性朋友萨拉·哈雷特,谎称母亲生病让她过来帮忙照顾。当萨拉赶到家中时,早已等候的肯珀毫不犹豫地将她也杀害。
做完这一切,肯珀内心反而异常平静。他驾驶母亲的汽车一路向东行驶,途中多次拨打当地警方电话自首,详细交代了杀害母亲、萨拉及之前6名女大学生的全部犯罪事实。起初警方以为是恶意恶作剧,但随着肯珀准确说出作案细节、抛尸地点及受害者特征,警方才意识到,这个自首者正是他们苦苦追寻的连环杀手。
1973年4月24日,警方在科罗拉多州抓获肯珀,并将其带回圣克鲁兹。审讯中,肯珀异常冷静配合,毫无保留地交代所有犯罪行为,甚至详细描述作案时的心理活动与具体细节。他告诉警方,杀害女大学生并收藏头颅,是为了满足内心压抑已久的控制欲——他一边觉得那些女孩漂亮,想正常交往约会,另一边却有强烈冲动割下头颅收藏,以此掌控她们的“灵魂”。
1974年6月,圣克鲁兹法庭审理埃德蒙·肯珀案。庭审中,控辩双方围绕肯珀的精神状态激烈辩论:辩方律师认为,肯珀长期遭母亲精神虐待,童年悲惨,导致严重精神疾病,犯罪行为是在精神失常状态下实施的,应减轻处罚;控方则指出,肯珀的犯罪具有极强计划性与目的性,作案时思路清晰、反侦察能力强,完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应受严厉惩罚。
为确定肯珀的精神状态,法庭委托专业精神病机构对其进行全面鉴定。结果显示,肯珀确实在心理与精神上遭受严重创伤,存在明显人格障碍与精神扭曲,但作案时并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最终,法庭采纳控方意见,以一级谋杀罪判处埃德蒙·肯珀终身监禁,且不得假释。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