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的活动。上海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提升城市的品质,同时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成为本市过去一年中城市更新的重点。日前,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四十二次会议书面审议了《本市2017年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情况的报告》。
民生项目陆续落地
翻开去年本市城市更新的记录,民生项目成为了更新的主线。本市继续推进“四大行动计划”(共享社区、创新园区、魅力风貌、休闲网络),其中南东街道微更新、曹杨新村社区复兴、万里社区活力再造等3个项目已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同时,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保障张江科学城、徐家汇体育公园、六大市级文化体育设施等重大项目选址和规划,确保民生项目落地。其中,徐家汇体育公园将建设成为“体育氛围浓厚、赛事举办一流、群众体育活跃、绿化空间宜人”的市级公共体育活动集聚区,推动实现上海建设“国际赛事之都”的总体目标。
三大市级文化设施(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歌剧院、上海图书馆东馆)也将为上海市民献上文化大餐。三个文化设施是上海“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新布局中的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注入公共艺术与文化内涵,打造丰富多元的文化空间载体,助力建设人文之城。而45公里全线贯通的黄浦江两岸贯通项目建设,成为属于全市百姓健身、旅游、休闲的生活岸线以及具有魅力的市民舞台与城市客厅。世博文化公园项目将世博园后滩地区打造为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大公园,助力生态之城建设,首期启动区已于9月底开工。
城市更新“有章可循”
本市在城市更新实践中探索经验,完善政策,以健全的规划政策体系激发城市更新内生动力。《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试行)》 的修订,进一步明确城市更新细则的工作范围,厘清各方责任,优化评估要求,明确公共要素标准,简化更新实施计划程序。
城市更新还强化对城市多样性空间的分类设计管控。落实《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推广应用导则成果,坚持“以人为本”,以安全、绿色、活力、智慧为要求,加强对城市街道设计的引导和支持,努力将城市街道塑造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培育杨树浦路、海伦路等一批导则实践案例。《上海市河道设计导则》 提出十六项引导内容,为全市水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深入推进河长制提供技术指导。
除此之外,本市还建立以强调公共利益为前提的奖励机制。《关于本市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的管理办法(试行)》 及配套文件、《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等政策,结合历史风貌区保护、租赁住房等近期重点工作,完善相关规划土地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产业用地政策,通过城市更新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和各类产业园区转型发展。
历史风貌加强保护
城市的更新换代并不意味着忘却城市的历史。本市进一步强化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意识,探索新形势下风貌保护路径和多样化的空间重塑激活机制,为此,本市扩大了保护范围。去年全面开展了50年以上历史建筑普查并形成初步成果,制订并公布里弄类第二批风貌保护街坊名单,截至目前已有共计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397条风貌保护道路、44片风貌保护区、250处风貌保护街坊纳入保护范围,成片历史风貌保护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
为更好地加强历史风貌保护,本市还加强配套政策立法,从规划、土地、财政等多个方面,提出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风貌保护的一系列创新政策建议,并开展了保护条例立法准备工作,目前已形成《上海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初稿,并提交给市人大。在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上,本市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上海市历史风貌成片保护分级分类管理办法》 及近期行动计划、《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 等政策,探索原权利人及市场主体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活化保护利用模式。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