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周末博客

又见筒子楼

2018年01月12日 B04 :周末博客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981

  夏天

  生长在杨浦区近30年,虽然婚后搬到了外区,但笔者的微信坐标仍定格在“上海杨浦”,以彰显自己的“故乡情结”。

  那是难以割舍的、温暖的旧日时光:小学时,笔者即勇于前往五角场大转盘的旧碉堡“探险”; 初中时,笔者游遍市光、开鲁等居民区,以和同学“拍卡”、赛四驱车为乐; 高中时,从学校到各小吃店抄近路,笔者亦可在四平路街道各小区内熟练穿行……

  上周日,为采访本市新春送温暖工作,笔者在全市众多基层样板中,选择了杨浦区控江路街道,跟随街道干部走访辖区内一户困难家庭。沿控江路东向西,穿过黄兴路进入内环。这是个理论上寸土寸金的地段,但凤城三村在其中,难掩老态。

  小区是典型的老公房,大体符合笔者心中的概念:面积三四十平方米,不大,却刚好够住。像笔者这样的“80后”一代,大部分人在此度过了学生时代,有了自己的家庭后,再陆续搬进环境优美的新小区,留下老爷叔、老阿姨们在此养老,每天拖着买菜车进进出出。

  可这里还记录了更久远的历史。

  走到小区尽头,笔者看到四排“筒子楼”掩映于树丛中。时光仿佛瞬间穿越,回到近三十年前——那是笔者不超过3岁,跟父母住过的部队老宿舍。当时笔者白天在父母的主卧室活动,晚上则由保姆领着,蹒跚走过漆黑的走廊,经过许多邻居家门口,回到一间仿佛永远不透光的小屋里睡觉。

  唯一不同之处在于,笔者记忆里的筒子楼,有着“宽大”的走廊;而今沿木楼梯拾级而上,却觉得这里空间局促。稍加思索,这种空间的错位,大概也就是笔者从一名幼儿,变为180斤“胖大叔”的等比缩放吧。

  幼时的生活细节,笔者已无记忆。但走访困难家庭得知,他们至今需与邻居们共用厨房,几户人家常排队等一个卫生间,10平方米的房间就是家的全部。

  三十年俱往,此间不易的生活,早已尘封于笔者脑海深处。然而如今笔者才见证,仍有些许人群将这生活延续至今,并且就隐藏在我们身旁,隐藏在内环以内。

  在这里长大的笔者同龄人,未曾拥有过自己的四驱车,不敢随便吃想吃的美食;女孩子们在少女时代,只穿街道居委送温暖时发的“新衣服”,更没有化妆品。

  像多数人一样,笔者此前限于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触及身边最困顿的存在,因此追忆的总是旧时光里,最温暖的那一面。

  笔者欣慰于自己的职业,可以触及这些被多数人遗忘的角落,讲述他们的艰辛;也讲述还有另一些人,在默默帮助着弱者,支撑他们的生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周末博客 B04 又见筒子楼 2018-01-12 2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