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
在寒冷的冬日里,梅花是独特的风景; 梅花的香、梅花的美,都让人为之沉迷。前不久,我工作所在的东平镇编了一本书,名为 《梅香雅韵》,收录了镇内外文人墨客日前创作的以“梅”为题材的几十篇(首)散文、诗歌以及数十幅书画、剪纸作品,使人看后颇觉“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之意味。
为何单就“梅”出一本专集、其中有何渊源呢?近年来,在崇明推进生态景观廊道建设中,东平镇选择了种植“梅树”。在镇域沿着北沿公路近百里的逶迤曲折中,一条宽窄有致的梅景廊道已经栽种形成。于是,在乡镇上下关注和一些群众文化团队活动中,包括社区居民业余生活间,大家对咏梅、品梅、赏梅兴趣陡增,再加上“梅”本身具有的“凌霜斗雪”“风骨俊傲”“耐得寒霜是此枝”的坚强、勇敢、抗争的品格为大多数人所推崇; 所以,镇文广站此次发起组织的以散文、诗歌、书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梅文化活动,吸引地区许多文人参加。由此,才有了这众创所谱的一曲吐露心声、触发情感的梅香雅韵。
书中的作者不少已上了一定年纪,有的是原在本镇辖区国营农场工作过几年、十几年、有的更久、现已身居上海市区偶尔也回来看看的“老知青”,他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特有感情,重新踏上海岛这块土地,激动得竟不能自已; 也有一直在此地工作至退休且依然生活在乡镇的“农垦人”,他们为这里宁静而平实的生活所悠然自得,仿佛身处“世外桃源”一般; 更有在崇明地区颇有声誉的文化人士,借此“梅花笔会”之际,热情地动笔为这东平百里梅林抒怀,为岛上愈发诗幻般的生态景致讴歌。
崇明 《鳌山文学》 社副社长龚家政先生在所作 《五律 东平梅韵-春梅》 中写道:“百里东平路,清姿入梦魂。淡花诗十首,梅子酒三樽。耻与红尘伴,乐居白屋村。瘦枝如铁骨,浩态不凡根。”崇明鳌山文学社秘书长、 《鳌山文学》 主编施弟敏先生,一直在东平工作、生活,虽已退休多年,但一直笔耕不辍,还在镇社区学校担任诗歌班老师,一干也有好几年,带出了不少学员,有的也已成为诗友。他在 《春到东平梅先知》 诗中写道:“旧岁辞时雪送行,状吾百里腊梅翎。东平早展春消息,一镇风生水起屏。”
东平镇境内,北沿公路是一条连接东西乡镇的主干道,也是崇明地区的一条北部景观道。在镇辖此条路段及沿线周边区域,两年间现已种上八百多亩的梅树廊道。镇规划建设办公室有关人员介绍说,2015年东平镇启动以“梅”为品的生态廊道建设,当年完成占地种植面积279.2亩,次年达到547.26亩,下一步再将有序规划,包括专业养护。沿线生态廊道除了道路外,还包括河道、自行车道梅树景观带等,既有呈“线”状又有向主干道两旁辐射出的“块”状。
由于梅花品种繁多,所以,选择梅苗也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大家出谋划策下,提出遵循三大原则:一是花期早、中、晚组合,二是颜色红、粉、白融合,三是花型姿态各异、交相辉映。如,已选种植的有红梅品种之一的东方朱砂、绿梅品种之一的小绿萼及晚花品种美人梅等。以这样的种类形式搭配,梅树廊道花期能够达到三个月,在部分较大规模地块还采取多品种混搭栽种,能够从较大程度上提高廊道的观赏性,使人更能品味多种梅花的风姿、意蕴。
这两年,每到入冬至春时节,随步徜徉在北沿公路及周边百里梅林间,可见梅花的不同色彩和秉持的一贯傲立风骨。当下,建设东平国家级特色小镇、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不断向前,就应该发扬梅花傲霜斗雪、不畏严寒、迎难而上的精神。前几日,东平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厅首次举办了梅花科普展,116幅装帧精致的梅品图画引人入胜,来此参观的人无不为这浓浓的“梅景”所折服,它既普及了梅花知识又饱了人们一睹梅花各异风采的眼福。一位老农垦人说:“几代农场人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的宽阔胸襟和默默奉献结出的硕果,为今天后人美好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啊,老农垦人的话语,更加激励今天的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