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
太空,人类梦想的疆土,寥廓而深邃。
这是一种极为震撼的体验:从343公里之外眺望地球,大地脉络分明,海岸线清晰绵长,青藏高原的雪域云天仿佛触手可及;
这是一段壮美无匹的征程:一人、二人、三人……寥寥数人的出征胜似千军万马上战场,每一次都标注了中国人探索未知的新高度;
这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英雄群体:在中华民族的奋进史册里,飞天勇士叩问苍穹无疑是最精彩的篇页之一。今天,他们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新华章。
他们,就是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
这是属于全体航天员的荣光。
2017年7月28日,八一大楼。明亮的双眸、庄重的神情、挺拔的身姿,51岁的航天员景海鹏昂首阔步走上前台,亮闪闪的“八一勋章”紧贴胸口,让三次进入太空的他心潮澎湃——这既是向最优秀军人颁发的最高荣誉,也是伟大祖国给最勇敢战士授予的最高功勋。
中国航天员的脚步,伴随着国家强起来的鼓点,正以“世界瞩目的速度”走到一个个新的方位——
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王亚平站在“最高讲台”,一堂40分钟的太空科学课,在千万青少年心底播下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这短短3年里的两次飞行,飞行时间超过历次总和的两倍,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超过以往的总数。
一次次中国飞天的步伐,留下的是民族永恒的记忆,中国人来到了太空,而且有信心、有能力飞得更高更远。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13年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走好新时代征战太空的新征途,这份豪情壮志始终在航天员们心中激荡。
“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有时候,梦想会在一瞬间悄然而生。
2003年,当杨利伟飞向太空时,两名年轻的飞行员在不同地方,同时通过电视目睹了火箭升空的那一瞬。25岁的陈冬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杨利伟一样飞向太空,为祖国飞得更高?”23岁的王亚平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中国已经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唰!当整流罩打开,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右舷窗亮了,壮美的太空又一次让景海鹏惊叹。一句“爽!”喊出了陈冬初见蓝色星球的震撼,也喊出了他实现自己飞天梦想的酣畅。
飞行归来,有小朋友好奇地问王亚平:“你在太空中会不会做梦?”她笑着回答:“在太空,不管做不做梦,我都已经在自己的梦里。”
每一位航天员深知,飞天梦,不仅仅是自己的梦。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的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形容:“离开了集体的力量,个人将一事无成。”
“到了太空,地球的引力变得微乎其微,祖国的引力却越来越重。”航天员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每次飞临祖国上空,心跳都会加速,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国的疆域,情不自禁地隔着舷窗想去触摸,每一次都会热泪盈眶。
有一个场景让杨利伟至今难忘。2004年,他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应邀出席华人华侨的一次活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华侨拉着他的手,语调颤抖,脸上满是泪痕:“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跨越“上天的阶梯”,创造了训练零淘汰率纪录
1998年1月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百里挑一、精心选拔的14人,汇聚北京航天城,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他们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诞生。
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大队公寓的门柱上,镌刻着“珍惜崇高荣誉、迈向更深太空”的队训,见证着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从天空向太空的跨越。天空与太空,一字之差,被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
14名首批航天员进入航天员大队时,年龄最小的已30岁。工作了10多年,书本也搁置了10多年,猛然间捡起书本当学生,要在一年时间里系统掌握许多生涩的学科理论,对每个人无疑都是严峻考验,因此也被称为“登天第一关”。
航天员们重回课堂,白天上课、训练,夜里复习、预习,航天员公寓成了“不夜城”。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第二道坎,包含了众多艰苦万分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返回地球时,人要承受自身重量数倍的压力,很容易造成人的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导致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常人只能承受3到4个G的重力加速度,航天员却要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
做这种训练时,航天员手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就可以立即按动红钮,请求暂停。但20年来,没有一个人按过这个红钮。
最终,经过严格考核与评定,先后选拔的两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考核,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在世界航天界绝无仅有。
“哪有运气和奇迹!”面对任务,航天员永远在备战
神十任务结束后,王亚平返回地球才知道,短短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
太空授课是神十任务一大亮点。人在失重环境下连站稳都很难,如果还要开展授课、实验和拍摄,那比地面难出千百倍,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人乘组为此在地面进行了200多个小时的训练。
太空授课中的水球实验,王亚平做出的水球又圆又大,格外漂亮。
王亚平的确是做足了功课。在太空最难做的是水球实验,动作轻了重了、水量多了少了,都可能导致水膜破裂。每次在地面做实验失败后,王亚平都和队友们细查原因,不断尝试,找出窍门。
“哪有运气和奇迹!”用15年等待“换来”15天太空之旅的张晓光说,航天员面对任务,永远是在选拔,永远是在备战。
“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北京航天城,空旷的模拟器楼,聚光灯下的邓清明一脸平静——20年来,他从未在聚光灯下出现过。
“我是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我3次入选任务梯队,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为了飞天做准备,我感到过枯燥,也烦过、累过,但没有放弃过。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邓清明声音不大,语气却十分坚定。
通过严格训练的21名航天员,全部有能力执行太空任务。但受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飞天,只能按照综评成绩排名确定人选。往往,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甚至仅仅零点几分。
大多数航天员都当过“备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神五时翟志刚是“备份”,神六时他又一次与飞天擦肩而过,但他两次都站在战友身后,微笑着为他们出征壮行;神七任务选拔时,陈全仅以微小差距落选,他说:“我会努力当好‘备份’,让战友在天上飞得更高更踏实。”
神十一任务发射前一天,决定最终的飞天人选是景海鹏和陈冬,邓清明仍是“备份”。这是离梦想最近的一次,又一次止步于发射塔前。轮到邓清明发言时,他停顿了一会儿,转过身面向景海鹏,紧紧抱住他说:“海鹏,祝贺你!”景海鹏也饱含深情地说了句“谢谢你!”几分钟内,整个问天阁大厅寂静无声,在场的许多人都流了泪。
神舟十一号返回后,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对邓清明说:“你们和神十一乘组共同完成了这次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你们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们的表现。”听到“共同”二字,邓清明激动地落泪。
2014年3月13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5名航天员的停航停训,被写入中国航天史册。
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是我国首批航天员,十几年来,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准备出征”这一件事,一次次接受祖国挑选,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因为超过黄金飞行期,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为祖国出征太空,但他们仍像当年毫不犹豫参加选拔一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
抚摸着航天员纪念章,已年过半百的他们,还是难忍泪水。
他们的等待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中国航天史上最厚重一页。
“飞天就是使命,太空就是战场”
西北大漠,孕育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01年11月,航天员们第一次来到这里,踏入航天人的精神圣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座元帅、将军、士兵相依的不朽军阵,深深震撼了他们。自此,每次执行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前来瞻仰长眠于此的700多位献身航天伟业的英烈。
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曾有27人在执行任务和训练时不幸罹难。
2003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事之年。此时,中国航天员正在备战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担心世界航天接连失利的阴霾会造成影响,一场座谈会召来了航天员们进行交流。没想到,座谈会开成了请战会。航天员的想法惊人的一致:“飞天就是使命,太空就是战场,困难再大、危险再大,都动摇不了我们征战太空的决心!”
2003年10月15日9时,长征二号F火箭护送着神舟五号飞船直刺苍穹。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急剧振动,与人体产生共振,杨利伟眼前一片漆黑,感觉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难以承受。共振持续了26秒后,终于慢慢减轻。杨利伟如释千钧重负,如获一次重生。
有人评价:26秒,见证了中国航天员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
有人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次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聂海胜答道。
作为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追梦新时代,“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再次飞向太空”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空间站时代大幕开启。北京航天城里,航天员们开始了空间站任务学习和训练的第一年。
空间站时代,出舱装配、维修科学设备将是日常工作,而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一直在锻炼上肢力量和手指力量的王亚平,刚开始并没有具体概念。5天舱外服的试验做下来,完全颠覆了她的想象:在120多公斤的舱外服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抖得拿不住笔。而将来真正的太空出舱活动,一次就相当于地面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的训练量。
50岁出头的刘伯明看起来比10年前参加神七任务时还要精干。为了空间站任务,他主动加量训练,强化自己的体能。
“庆幸赶上伟大的时代,有幸参与伟大的事业。”祖国越来越强大,刘伯明有切身感受。20年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刚刚启动。20年后,已有外国航天员选择来中国参加海上救生训练。
“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再次飞向太空。”费俊龙说。
新时代,人人有梦。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