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2018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两会访谈

十年履职,依旧“激情”满满

2018年01月23日 A04 :2018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612

  市政协委员安翊青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王湧 摄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夏天

  “你提醒了我,这个建议我今年还要再跟进一下。”见到记者时,市政协委员安翊青熟络地直指主题,说起了提案中的问题。

  从当时年轻的市政协委员,到多次获得优秀提案的“资深”委员,十年履职,安翊青完成了华丽转身,依旧激情满满。今年,她又带来了哪些提案?背后有什么故事?又有哪些提案的经验和窍门与新委员分享?昨天,安翊青在上海“两会”会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写好提案,就应该做个“有心人”,同时多调研才能“接地气”。

  记者:今年“两会”准备了哪些提案?

  安翊青:今年我一共准备了9个提案、建议,有一部分是与其他委员一起递交的联名提案。内容涉及比较广,比如有涉及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关于推广上海节日特色项目打造城市节日名片的建议》,有关于自贸区建设的《关于尽快在上海自贸区推进进行“离岸贸易”试点工作的建议》,有关于环保方面的《建议加强环保执法规划,建立涵盖生产企业上下游的环保管理体系》,还有关于民生方面的。

  记者:哪一个是您个人比较关注的,为何有此提案,能不能说说背后的故事?

  安翊青:都挺关注的。其中有一个《关于推动医疗事故责任险机制,缓和医患纠纷的建议》 的提案,我个人比较看中。

  前段时间,有部热播电视剧《急诊科医生》,里面就有一些医患关系的场景。虽然演绎的情节不能等同于实际生活,但近年来发生的医患矛盾确实已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目前来说,医患纠纷发生后的解决方式要么是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要么是通过第三方介入调解解决,再不行就是诉讼途径。上海相关部门对医患纠纷解决作出了很多努力,司法局还专门设立了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这些都为医患纠纷解决提供了多元化途径,但解决医患纠纷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我因为自己是律师,所以比较关注法律法规、制度机制上的问题。去年,我有一次参加市政协组织的一次关于医患纠纷调解的会议,当时来了很多医院的负责人,还有一些律师和专家,大家有一些探讨。那次会议之后我就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通过制度来找到医和患之间的合理沟通渠道,弥补双方在认识上和专业能力上的差异,更好地化解纠纷?是不是可以通过医疗责任保险机制来解决?

  其实,早在2007年,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就发布过《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上海也发布过相关文件,力图推广医疗事故责任险,但实施效果不尽人意。

  通过前期调研后,去年7月,我组织了一次专家评议会,针对医疗领域高风险、责任认定难、分担途径单一等现状,邀请市医调办相关负责人、沪上医院相关负责人、法律专家、保险公司企业代表等一起进行评议、讨论。

  随后,我们还对国际上一些医疗方面的责任保险机制进行了调研。

  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提案,建议设立医疗风险基金,建立针对医疗事故问题的资金池,同时通过医疗事故责任险来有效分担医疗事故风险,有效解决医患纠纷。

  记者:作为多次荣获优秀提案的“资深”委员,有什么提案经验要与新委员分享?

  安翊青:其实,我自己也是一步步摸索过来的,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吃过一些“亏”的。

  市政协对于提案的质量要求逐年提高,这也对我们政协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的经验来说,提案有一个发现、调研、成稿的过程。

  怎么样才能发现问题,尤其是切切实实反映百姓呼声的问题,我觉得是要求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不仅仅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还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多与身边的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多下到基层和一线去听听声音。比如我的一些民生类的提案,有一部分就是通过我生活在社区里的家人、朋友反映给我的。

  发现问题之后,怎么样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我觉得第二步就是要做好调研。要有针对性地去请教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同时借鉴先进经验。只有多深入调研,才能找到解决方法,形成好的建议。更加重要的是,还要与相关主管部门沟通,听听他们怎么说,为什么解决不了?这样可以避免提案“看上去很美好”,但没有可操作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18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4 十年履职,依旧“激情”满满 2018-01-23 2 2018年01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