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天
第一次跑“两会”,翻开政协各界别分组名单,只见各大领域群英荟萃;来到分组会场,听委员们畅所欲言,作为听众,备感精彩纷呈、获益匪浅。
教育、科技、医药、体育……作为“两会”新记者,我不嫌组别多,只恨自己分身乏术、跑不过来。海华楼和海兴楼的消防楼梯,见证了我背着相机、抱着电脑跑上跑下的身影。虽身处寒冬,但每天跑几趟会场,总要出几身汗。
旁听的分组讨论多了,有时也会萌生一种“跑错会场”的错觉。譬如,我会听到教育界委员谈起“上海服务”的不足; 那边法律界委员谈起教育课程的设置问题; 回到医药界,还有委员在谈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瓶颈,以及残障辅助设施的优化……
而在上述话题的“主场”分组,我所收获的、来不及消化的观点已经足够多了; 到了这些话题的“客场”分组,我依然能听到角度更新颖的答案。
当然,在委员们的分组讨论中,还是有十分专业的内容,超出我的知识面和理解力。毕竟我只是记者,不是专家,我需要带着更多人关注、更突出的问题,从一场内容繁多的谈话中寻找答案。
但我发现,原来有如此多的委员,愿意打破界别的限制,将他们的关注点,放在更贴近民生热点的话题上。联想起一位委员在讨论时的发言:“我发现大家的提案,从以前的 ‘顶天’,到现在的 ‘立地’。”通过聆听不同的分组讨论会,我十分认同这位委员的观感,他们就是一群既能“顶天”,又爱“立地”的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