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艰难:抉择他人生死法律
随笔1:法官的自称
第二章 肃静:法庭不得放肆法律
随笔2:法袍小影第三章 权贵:一律平等待之法律
随笔3:审判员与法官
第四章 勇气:宣告无罪释放法律
随笔4:陪席审判员
第五章 洞察:明辨阴谋是非法律
随笔5:审判委员会
第六章 泪目:人生的修罗场法律
随笔6:日本的司法权
第七章 幸福:偶尔谈情说爱法律
随笔7:谈谈检察官
第八章 雄辩:欲责而先褒扬法律
随笔8:决定判决的因素
第九章 为无辜的逝者法律
随笔9:辩护律师
第十章 加油:请重新站起来
后记
番外篇
主要参考文献及网址
【编辑推荐】
★本书中记录了关乎生与死、罪与罚、爱与恨的99个真实的法庭故事。
★这本充满泪目因素和爆笑话题、真实而有温度的日本法庭实录手记,可以印证或者改观你对法官的想象,温暖你对司法与正义的领悟。
【内容简介】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没有机会走进法庭,跟人打官司,接触律师和法官(在某种意义上,这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在这个法律无处不在的时代,人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法官”这个职业群体充满猜测和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法官是什么样子的?法官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法官物语》 以法官之声为线索,收录了99个真实的法庭故事。在这些关乎生与死、罪与罚、爱与恨的法庭故事中,通过品味那些平时不易流露的法官内心的真实声音,读者或许可以更加感性地认知到,司法究竟是怎样运作的,以及正义是怎样实现的。
【作者简介】
长岭超辉,日本热销书作家,1975年出生于日本长崎县。九州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一边担任补习班的指导老师和家庭老师,一边以成为律师为目标准备司法考试; 但七次参考,七次失败,初心受挫。目前,过着兼职工作、抽空去法院旁听的自由日子。
2005年日本最高法院大法官国民调查期间,因总结成为调查对象的六名大法官的履历、以往言论和判决要旨并在名为“被忘记的一票”的网站上发表文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著有若干与法官有关的书籍,颇受好评。
【先睹为快】
“虽然有些突兀,但我想问一下,你们听过佐田雅治的 《补偿》 这首歌吗?你们哪怕只是读一读这首歌的歌词,就会知道你们关于反省的辩护,为什么不能打动人心了。”
2002年2月19日,东京地方法院的山室惠审判长针对因涉嫌伤害致人死亡罪被提起诉讼的两名少年,宣读了三至五年不定期徒刑的判决。对于这两名少年来说,即使想要尽快获得新生,至少也要在监狱里呆三年。因此毫无疑问,这是实刑判决。持续殴打严重醉酒者这一犯罪行为本身的性质是恶劣的。尽管被害人一方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失,但却并没有因此而被被告人夺去生命的理由……在宣读如上主旨的判决理由之后,山室法官说出了本文开头的那段话。
“你们几个家伙,好好向我道歉!连‘对不起’ 都不会说吗?啊?!”
在深夜的地铁车厢里,回响着一位中年男子的声音; 而遭受斥责的,是四名18岁的少年。这是因为乘兴玩到深夜的四个人从东急田园都市线·涉谷站上车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的身体碰到了牧显先生脚尖的缘故。
四人毫无抱歉之意,无视牧先生,继续起劲地聊天。那天夜里,大醉的牧先生正在回家的途中。牧先生本来就看不惯不讲道理的人,一喝点酒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就涌现出来的事儿,也经常发生。据说,他曾在小酒馆里严厉批评一位举止不文明的客人,遭到对方挑衅后还与其争执起来。
在涉谷站之后的第二站三轩茶屋站,牧先生曾一度下了地铁。但也许是一直压抑的怒气到达临界点了吧,走出地铁门的牧先生突然转过身来,双手扒住尚未完全关闭的车门,朝车厢内的四名少年大声怒喊。
接下来的一瞬间,车门再次打开了。这是列车长以为牧先生想上车便按下了控制车门的“开”的按钮的缘故。然后,只见四个人影蹿到站台上,将牧先生围住。
2001年4月29日零点10分,三轩茶屋站暴行事件发生了。随后,警视厅世田谷署制作出逃亡的四名犯罪嫌疑人的全身画像,向公众寻求线索。据说,警察在涉谷站周边粘贴的画像超过一万张。
5月4日一早,牧先生在接受治疗的医院里身亡,享年43岁,死因是头部遭受打击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四名少年两人一组,分别出现在神奈川县警相模原署和警视厅町田署,是当天夜里的事情。四人从电视新闻中得知牧先生死亡后,取得联系经过商量后决定一起去警察署。
“是我们干的……”在相模原署里,两名无业少年轻声说道。而当警察问“干了什么”的时候,两人却闭紧嘴巴不做声。毫无犹豫回答“是三轩茶屋事件”的,是陪同其中一个少年一起来的父亲。四名少年中,有两人以殴打、踢踹的方式向牧先生施加暴行,对于他们,考虑到案情的严重性,法院决定不在家庭法院而在地方法院公开审理。剩下的两人,由于他们的过错是对另外两人的殴打“光看着,放任不管”,法院以犯罪嫌疑不充分为据,当庭予以释放。
在东京地方法院刑事审判庭接受审判的两名少年,重复着“我感到很抱歉”“我在检讨”“非常对不起”这样表示道歉的话。但从他们淡漠的态度来看,很难说他们已经真正认识到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这件事的深刻含义。
文章开头提到的“佐田雅治的说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