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近年来,随着上海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停车难逐渐成为“城市顽疾”。
机械停车库的审批难该如何解决?智能停车生态圈能给予化解停车难以何新思路?马路停车存在哪些不足……在今年刚刚结束的上海两会中,停车难问题再次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
机械停车库
为何“一库难批”
受土地和停车场数量的限制,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已经没有更多的地方来建设停车场,而采用机械停车库是解决都市停车难的首选之路。
甘平代表指出,传统地面停车场停50辆车需要1650平方米,而如采用垂直升降式机械停车库只需50平方米。从工程造价方面来看,同样以50个车位计算,传统地面停车场建设需700万元左右,而机械停车库造价仅400万元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538个城市采用了机械停车库,普及面覆盖一、二、三线城市,机械停车库行业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尽管机械停车库可以很好地解决停车难问题,但建造的速度却差强人意。甘平表示,很大原因就在于审批流程的繁琐。“停车设施建设涉及发改、建设、规划、国土、公安消防、公安交通管理、环保、质监、人防、园林、城管等诸多部门。”甘平表示,如果一个个审批的话,估计要花费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项目就在跑审批的漫长过程中流产了。目前仅有15个城市(省)提出了审批流程的简化方式。
甘平建议通过联席会议审批或者政府行政审批平台等措施,真正做到简化审批办法。“这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更有效率地解决停车难问题,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大型民生工程。”甘平说。
向空中要泊位
缓解“停车难”
翟伟华代表呼吁打造上海智能停车生态圈。翟伟华说,目前上海面临的车位缺口已高达84.9万个。城市相对分散的停车信息资源,现有停车空位资源无法准确数字化管理调度,导致停车位资源利用率极低,“停车难”与“车位闲”的矛盾同样突出。盘活现有停车资源及空间资源,大量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库,构建智能停车信息一体化平台有望成为上海“解堵”重要出路。
翟伟华建议,应建设纵向智能立体停车场,以解决市中心密集区域停车难题。“一个可停放50辆车的传统停车场需要近2000平方米的空间,空间利用率只有30%-40%,而一个仓储式立体停车库400平米空间即可以停放50-180辆,空间利用率高达80%。”翟伟华表示,构建立体智能停车库是解决“停车难”的重要出路,建议政府大力支持并倡导社会资本参与立体库建设,盘活现有资源,真正形成智慧停车产业生态圈,促进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良性循环。
完善停车位标识
提升精细化管理
除了停车“硬件”的完善,还有不少代表提议加强城市停车的“软环境”建设。
马新华代表提出,应改善非全时段(限时)道路停车位标识。马新华表示,道路临时停车位的时段有不同种类,由于非全时段(限时)停车位与全时段停车位的地面采用了相同(或非常相近)的划线,仅在标牌的文字上有所注明,因标牌一般较小,且间距普遍较大,很容易疏忽而导致违规,给许多驾车市民带来不便和损失。
为此,马新华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道路停车位提高其标志识别度。比如在地面停车位内增加时段标识,或划线局部采用不同线型、色彩等方式,以方便停车人在短时间内加以识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而吴坚代表则关注马路停车位管理。他指出,随着上海交通大整治的不断深入和市民遵守交通法规意识的逐渐增强,市民停车行为日渐规范,但也出现了一些马路停车“乱象”:沿街商户在机动车道旁私自设置停车位并向停车市民收费。吴坚表示,这样的划停车位行为违反了《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办法》,收费行为更是没有法律依据。而且私自设置停车位也会影响动态交通治安,造成居民出行不便。
他建议加强市民对机动车道停车场的认知教育,可以通过社区和媒体公益广告的形式,向市民普及交通法规的基本知识。加强整改私自设置停车位的违规现象。对于私自设置的停车位应进行整改,对于私自收费的商户应该对其违法所得进行收缴并处罚。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