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第三度嫌疑人》作为一部推理犯罪题材电影,可能是是枝裕和导演历史中评价最为两极化的一部作品。电影开场于实打实的杀人灭尸犯案过程,收束于辩护律师重盛独自站立于空空的十字路口,象征真相已空的审判。两者间的虚实对峙,即是影片的立意所在。
《第三度嫌疑人》
导演:是枝裕和编剧:是枝裕和主演:福山雅治 役所广司 广濑铃 满岛真之介 市川实日子制片国家/地区:日本语言:日语上映日期:2017-09-05片长:124分钟剧情简介
律师重盛坚信“法律策略就是真理”,他对具有杀人前科的犯人三隅再次身陷一桩谋杀案产生兴趣而接案。三隅曾因谋杀而被判入狱,现在他对谋杀工厂主的罪行供认不讳。重盛团队的目标是让三隅免于死刑,但头疼的是,这个委托人在问话时总漫不经心,作案细节对不上号。随后三隅又给出了第二版证词,说是收到工厂主妻子的报酬,谋杀她的丈夫。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重盛与三隅之间产生共鸣,但在最后关头,三隅给出了第三版证词,不仅完全否认了自己杀人的行径,同时也让辩护律师陷入了对好人错判的愧疚之中……
有人说 《第三度嫌疑人》 (另有翻译为 《第三次的杀人》)是是枝裕和的转型之作,可是在电影中一贯的是枝裕和电影美学与镜头语言,惟樱花换成北海道飘雪,笑靥变成鲜血与泪痕,主题压抑阴沉,观感与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谜一般的凶杀和法庭审讯,拨开云雾般的局中局和心理诡计后,内核其实亦是探讨真相与正义,以及我们如何选择性相信我们盼求的真相。
电影中凶手真身早已揭晓,杀人动机反而迟迟不明。动机之所以重要,因为多数人相信人有人性,求财也好、杀人偿命也罢,总要有一个确切的因由。大家不能接受无中生有的杀戮,那比一切残暴都来得毛骨悚然。
嫌疑人第一次交代的杀人动机,是为了钱财。第二次,变成和被害人妻子有染,是被害人妻子让他杀人。但是,从被害者的女儿那里,律师发现,嫌疑人可能是因为得知被害者性侵女儿,而选择杀了他。在被害者女儿想用性侵的事情,避免他的死刑时,嫌疑人却拒绝了她的证词,像是在保护她的名誉。
如果这就是嫌疑人真正的动机,那么似乎他是值得同情的,死者才是“罪有应得”。也不怪乎同为父亲,且对女儿有亏欠的律师重盛会理解嫌疑人的感受,甚至说出“死者被杀也是当然”这种不专业的辩词。
只是,导演最后也没告诉观众真正的动机。在嫌疑人被判有罪后,重盛又来到了监狱探视。在最后的真相问询段落,是枝裕和利用玻璃反光的效果,将原本隔离在玻璃两侧、形成对峙关系的嫌疑人与辩护律师叠画到了一起,形成了辩护者终于进入了嫌疑人体内的视觉效果。然后,当已经完全不知道真相为何的律师问出“你是个容器吗”,他慢慢地退出了依旧成谜的真相世界。
影片探讨的另一个主题,是正义和真相。重盛带着的律师团队中有个资历最浅的年轻律师,当重盛执意要为嫌疑人捏造出一个有望减刑的谎言时,年轻律师却直观地希望探求真相。作为一个法律新手,他以为法律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沉冤得雪”。但有些律师一开始就没有在追求正义或真相,就像重盛,他是个精明的利己主义者,带着律师职业的冷漠,不需要同情被告,也不需要知道真相,重点是案件的结果是输是赢,以至于片中的检方言辞激烈地指出“就是你们这些辩护律师妨碍着犯罪人认识自己的罪行!”
故事到了后段,口供、证据有变,律师也探寻到了所谓的真相。法官却私下暗示判决不会因而改变。一场名为正义的处决,从一开始已经定案。法庭上的进退,就像是一场预先排演好的话剧,只是顺着时间轴徐徐播放出来。
纵观整部电影,律师重盛如侦探一般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这个真假虚实的世界,这是影片的悬疑思路。对此,有是枝裕和的老粉感觉不适,有悬疑爱好者质疑谜底太好猜,亦有人对没有给出确切答案表示不爽。然而,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悬疑是个容器,填进内容的是是枝裕和,留下的空白是给观众的思考。
(栎之/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