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从绿皮列车到高铁,警服换了几茬……这些见证着老乘警们职业的征程。虽青春已然不在,他们仍坚守在一线岗位,站好春运最后一班岗。今年春运结束,意味着这些从警30多年的老伙计们就要退休了。
那些年经历的春运
1月25日晚11点05分,首趟从杭州出发的增开列车K4173次出发了。杭州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乘警洪功培都来不及感慨就投入了工作。60岁的洪功培即将退休,他将在这趟列车上迎来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春运。
忙碌了41年,这个有些微胖的老警察见证了火车从绿皮车到空调车再到高铁的变化,更亲历了太多人回家的故事。
洪功培,老家金华汤溪,19岁开始就在铁路部门工作。1980年,眼睛小小的洪功培成为一名铁路公安,工作第二年,就感受到了难忘的春运。
从杭州到上海,现在坐几十分钟高铁就能抵达的距离,当时坐绿皮车足足需要七个小时。
“都是人啊,厕所里都挤满了人。”
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普遍不富裕,即便手上有些钱,在凭票购物的那个时代,没票的话也买不到东西,回家的人们行李都很简单,有个旅行袋都算是阔绰的。
火车上最常见的行李是用网兜装的。
“人们用网兜买上一些水果提着,水果罐头和大白兔奶糖都是好东西呀。”
洪功培小时候还坐过大篷车。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大篷车是什么,大篷车有点像现在拉货的火车车厢,只有一扇大铁门,车上的厕所就是掏个洞,用个草帘子一隔。到站了,列车员铺上一块木板让乘客下车。”洪功培说,那时候从金华到汤溪春运时会加开“大篷车”,现在可能只能在影视作品里看到,但在那个年代却承载了回家的希望。
“我从金华坐到汤溪只要2毛钱,半个小时坐3站,铁皮厢里同样也是挤得满满当当的。”
因为工作调动,洪功培在一段时间里先后到派出所、看守所工作,等他重回乘警岗位,已是2004年了。那年春运,他在杭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执勤。往云贵川方向的春运客流,往往是最集中的。
“那个时候云贵川方向的打工者非常多。一节车厢核定载客118人,但起码装了两三百人,当时站台上全是人,很多人买了票都上不去车,甚至要从车窗里爬进去。”
回想起十多年前,洪功培说那份艰苦,换做现在,不知道还能不能坚持下来。
那时候挤,不仅仅是因为人多车少,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行李多。
“一年在外奔波,回去的时候总想着带点什么回家,他们返乡的时候,背着大大的行李,被子都要带着的,为了省钱,从家乡往回返的时候又把被子带了回来,真是恨不能把家都搬着,锅碗瓢盆能带的都带着。”
洪功培说,其实这种想法他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懂,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奋斗过来的,2004年的生活哪有现在这么好,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和现在不一样。
“辛苦赚来的钱,都攒着,要带回家去呀,那可是一年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也不舍得办银行卡或者通过邮局汇款,手续费能省则省,往往带着现金上车。钱都偷偷装在随身带的编织袋里,有人甚至十万二十万元的现金都放在身上。”
回来的时候大家往往带着家乡的腊肉上车,车厢里弥漫着浓浓的腊肉味。
乘客多且复杂,乘警们的工作量也很大。
“列车一开动,车厢里就要走一圈,查看一下车上的设施,比如配电室的门有没有锁好,车把车门有没有锁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但是人多行李多的车厢,一整列车检查下来,两个小时都不一定能走下来,“大冬天下来几乎都是一身汗了”。
在这种时候乘警不仅要注意到乘客的情绪变化,还得注意车厢里“奇怪”的人。
“在车上东看西看的就两种人,一种是穿制服的乘警,另一种就是小偷了。列车的流动性太大了,小偷一偷完马上就会下车,等旅客发现自己东西丢了的时候,小偷早就下车了,所以防范工作很重要。”
洪功培说,春运回家的列车上最见不得人被偷,偷的可都是人家一整年的心血。
“收好手机”成了口头禅
“上车的旅客,请看好自己的行李物品。”乘警曹文平不停地叮嘱身边的旅客。现年59岁的曹文平,从警至今已30余年,是合肥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的一名普通乘警,其间在许多列车线路上执行过值乘任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春运对于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今年的春运却又有些特殊,因为再过2个月老曹就要退休了,这次将是他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个春运。
维护列车治安、提醒乘客保管好个人物品、检查消防设施,是曹文平每次出车必须重复的内容。这份工作看似琐碎,却让他乐此不疲。“收好手机已经成为我的口头禅了。”曹文平笑着对记者说。春运前夕,乘警队考虑到曹文平年龄较大,准备安排他干点相对轻松的工作,曹文平硬是没答应。他告诉记者,今年是自己最后一次跑春运了,火车上的工作他太熟悉了,有感情,也有能力做好,自己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善始善终。
“旅客列车就像流动的小社会,每天上车的旅客很多,一些不法分子隐藏在里面,在这个小社会里的铁路警察不好当。”曹文平说,“我们偷懒,警情就来得‘勤快’ 了。我们勤快了,警情就变少了。”
春运愿望:天下无贼
乘警王跃进自1997年开始在乘警支队工作,至今已经20年。作为“资深”的老乘警,他值乘过所有车型,无论是昔日的“绿皮车”,还是现在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他都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从警荣耀。
头发花白的乘警老王向记者回想历年春运:“当时的绿皮车车厢人特别多,行李架上、厕所里都是人,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大部分人拎着蛇皮袋,包里揣着干馍馍,土香肠弄得满地都是,车厢的味道十分难闻,夏天巡查列车下来已经汗流浃背,有次巡查衣服上的5颗扣子掉了3颗。现在不同了,乘客穿着越来越洋气了,‘拉杆箱’ 成为出行必备,归乡的打工者把一年的收入都习惯打在卡上了,大量现金带在身上的情况越来越少。”
1998年在值乘合肥到淮北的春运列车时,王跃进发现装有支票和现金共计30万元的皮包,这些都是职工工资和退休人员养老金,找到失主后,对方送锦旗及1万元现金,王跃进拒收。“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应该做的,这是我们警务人员的职责。”王跃进说。
“还有4个月我就退休了,一条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车换了几代,退休后的生活我还得慢慢适应,希望今后的列车上能够‘天下无贼’。”王跃进说。
对家里的亏欠铁路人都懂
春运车厢里人挤人的状态是什么时候得到改善的?
“高铁出现之后,就好多了。”在洪功培的印象中,高铁的出现真的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乘客们的包裹少了很多,编织袋也变成了轻便的拉杆箱。物流各方面方便了,人们也很少带家乡的特产。身上带着的现金也不多了,“现在出外打工者回家乡,也就带几百块钱,都习惯打在卡上了,大量现金带在身上的情况越来越少。”
再过10天,洪功培就要退休了。
他说,这么些年工作下来,最幸运的就是感受到中国铁路的巨大变化。有了高铁,乘客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以前很多乘客上了车就吃个不停,瓜子壳、花生皮随手就扔了,当时车上人还多,卫生都没法搞,到了终点站,车上的垃圾都要铁锹往外铲,现在乘客真的好太多了,自己会准备垃圾袋,把垃圾都放进去。”
相比金钱,大家也学会了更珍惜时间。
即将接过洪功培手中接力棒的是一位年轻女乘警陈清。
小姑娘江苏盐城人,1994年出生,毕业于河南郑州铁道警察学院,学的是治安专业。毕业后进入杭州铁路公安处,是当时10名新人中唯一的女民警。
加入乘警支队,陈清拜洪功培为师。她说师傅这样的老民警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这些在学校里都是学不到的。
这次跟车是陈清第一次参加春运。
在列车行驶中,她学着和师傅一起一个个车厢巡视和检查。
“大姐,挂着的包是你的吧,要看好。”看到趴在茶几上的乘客随手把手机放在桌面上,陈清也会叫醒乘客,“不好意思,醒一下,把手机收好。”
夜渐渐深了,车厢里的洪功培再一次当起了广播员,这位老乘警的声音平稳洪亮,提醒着乘客注意夜间的财物安全。
也许是职业习惯,凌晨3点的洪功培精神还很棒。
关于退休后有什么打算。洪功培笑了,眼睛眯成一条缝说,打算帮女儿带外孙女,回一下汤溪的老家,平常再去爬爬山,锻炼锻炼身体。
这么多年春运,很难得大年三十回家吃年夜饭,对家里人的亏欠,所有铁路人都懂。
“今后我可以大胆地说:老婆我可以天天陪着你了。”
(来源: 《钱江晚报》、中新网)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