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彧
2018的春天, 《2017中国年度法治新闻视角》 与您见面了,我们将这第6册书名中的“法制”改“法治”,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展示了我国时代进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新时代。
在本书中,我们依然用法治的观点对过去一年中国法治新闻进行望,从微观入手,进而将宏观问题予以思考; 用法治的方式对过去一年中国法治新闻事件进行剖析,从表象入手,进而将真相予以曝光; 用法治的情感对过去一年中国法治新闻人物进行重现,从个体入手,进而将“人之权”予以反思; 用法治的冷静对过去一年中国法治新闻热点进行梳理,从敏感点入手,进而将公众关注的话题予以讨论; 用法治的思维对过去一年中国法治新闻案件进行观察,从审理入手,进行将司法实践的走势予以考量。
除了以上五大版块,本书继续保留“2017年度法治新闻简谱”和“2017年度法治新闻热词”。这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2017年我国法治建设状况,也为历史“留下印迹”。
在本书即将付梓时,我国迈进了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宪法也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作了部分条款的修改。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审议通过的,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制定了一系列大政方针,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3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宪法有力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宪法在我国一直都在被善意良好地遵守、执行和遵循,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国家之所以能保持大局稳定发展,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正是因为我国宪法实施情况总体而言是好的。各项立法活动也都是以宪法为根本依据和遵循,通过立法对宪法原则和规定进行具体落实从而让宪法得以实施。各方面、各部门的执法、司法过程乃至每一个人的守法过程也是实施宪法的过程,都离不开宪法,都是在以自己的行为实施宪法,同时也都在宪法的有力呵护之下。实践中当然也不排除发生和存在着一些问题,违宪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可以及时总结宪法实施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出存在的问题,有关方面可以及时予以纠正。
《2017中国年度法治新闻视角》 与前5册一样,其目的就在于力促“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提升公民的法治观念,重要的是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人们意识到,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和期待,从而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2017中国年度法治新闻视角》 在解读政策、普及法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升公民法治观念方面再次做了有益的尝试。
《2017中国年度法治新闻视角》 中的每一件“新闻”,都可以让我们思考: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离不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2017中国年度法治新闻视角》,亦是一本普法之作品。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必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其实践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法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要使法治信仰、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习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提升公民的法治观念,塑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既需要坚持不懈的恒心,也需要润物无声的耐心。“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民信仰法治是重要的基础。一个社会、一个公民只有牢固树立法治信仰,才能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春去秋来,秋去春来,一岁一枯荣,我们将继续做好法治历史的记录者,因为我们深知肩上所负的责任,同时,我们也深深地爱着这一片土地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
(本文系 《2017中国年度法治新闻视角》 序言,略有删节)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