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盾律师事务所 杨文战
除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和各地的相应实施条例之外,与消费者维权有关的法律还有很多。
最常碰到的有《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合同法》、 《商标法》、 《广告法》、《侵权责任法》、《价格法》、 《民事诉讼法》 等,此外其他很多法律法规中也有与消费者维权的相关规定。
每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维权的宣传、咨询都会轰轰烈烈地展开。
那么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害后,应该如何通过合理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呢?
第一步,当然是自行和商家协商交涉,同时注意收集相关证据。
如果纠纷能够通过协商解决,无疑是省时省力。
一般来说,如果分歧不大,要求合理,通常还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但如果对方态度一直良好,但久拖不决,建议消费者就不要一直等待了,应及时采取其他措施。
此时,消费者可以向工商、卫生、税务、房管等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举报,要求处理。
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消费者可以根据商家和具体问题的不同,向相应的主管部门投诉举报,比如一般都可以向工商部门投诉。
如果商家还涉及其它问题,比如食品卫生问题,可以向卫生部门举报; 涉及房产问题,可以向住建委等主管单位投诉。
通过这些投诉,一是可以让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不良商家,净化市场; 二是针对消费者维权问题,由政府部门协调处理。
有时,商家的行为并未涉及违法,主管部门不愿或者无法进行处理,那么消费者还可以寻求消费者协会的帮助,由他们进行调解。
但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协会并非公权力机关,他们并无强制执法权,调解也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如双方对于纠纷如何解决分歧较大,或者商家拒绝调解,那么消费者协会也没有任何处罚的权力。
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可依法判决,如任何一方不自动履行判决,另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但是,向法院起诉要注意提前收集证据,如双方发生交易事实的证据、消费者付款的证据、消费者受到损失的证据、损失与商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有关的证据等。
因为消费维权诉讼一般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如果不注意收集证据,可能会造成主张得不到充分支持或者面临败诉。
在上诉这些路径之外,消费者也可以向媒体求助,寻求他们的关注和支持。
如果媒体愿意进行调查和报道,一方面也许能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曝光的作用,以免更多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消费者维权需要有法律撑腰,维权也应依法进行。
除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和各地的相应实施条例之外,与消费者维权有关的法律还有很多。
最常碰到的有 《产品质量法》、 《食品卫生法》、 《合同法》、 《商标法》、 《广告法》、《侵权责任法》、 《价格法》、《民事诉讼法》 等,此外其他很多法律法规中也有与消费者维权的相关规定。
如果有必要,消费者可以向律师咨询求助,获得法律层面的指点和帮助。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