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盾律师事务所 杨文战
许多科技和设备本身都是既可以发挥好的作用、又可能发挥不好的作用,就看人如何去运用和把握了。
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如今监控探头在社会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对探头的使用始终有着一定争议,比如在学校教室里、出租车内究竟是否应该安装探头,就曾一度引发热议。
现在,单位工作场所内安装探头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我也常常接到员工的此类咨询,那么单位是否有权这样做?这样会不会侵犯员工的隐私呢?
原则上,我认为单位在工作场所安装摄像头本身,并不必然侵犯员工隐私权。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单位内的工作场所不属于个人的隐私空间,我想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其次,员工在工作场所从事工作的行为,属于单位日常管理的范围。
我们可以作个假设:单位领导亲自在工作场所盯着员工、监督管理工作状况,这属于正常行使管理权吧?总不能说员工在工作场所工作,单位领导在一旁监督就构成侵权吧?
领导不亲自监督,由单位指派或者指定专门的管理人员从事生产监督和管理,也不会侵犯员工的隐私权吧?
其实,很多现代化设备就是人类固有功能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所谓的监视器、摄像头也可以理解为管理者眼睛的一种延伸方式。
当然,领导如果一直在工作场所盯着大家,这会让人感到别扭,突然装个摄像头在那儿,员工也同样可能会感到别扭,是否需要装是管理技术的问题。
但从法律层面来看,很难说单位有什么违法或者侵权之处。
当然,单位在工作场所安装摄像头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要点。
首先,安装摄像头的情况应当告知员工,不要偷偷摸摸、遮遮掩掩。
其次,安装的地点必须限于不侵犯隐私的范围,比如装在单位生产、办公区域,不能安装在换衣间、卫生间等地方。
即使在确保不涉嫌侵权的情况下安装了摄像头,单位也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摄录内容不能随意获取、公开。
当然,靠监控“盯”着员工显然并非最好的管理方式,身为管理者还是要从管理艺术、激励机制等角度来管理员工。
毕竟员工是人不是机器,能否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单位能否从员工身上获得最大效益的根本。
最后,对于类似行为员工除了从权利是否受侵犯角度去审视外,还应从这些措施是否可以保障员工权利的角度去思考。
在工作场所,有时会发生大家出去活动或吃饭时丢失物品而无法破案的情况,甚至可能发生其他刑事案件,此时监控摄像头就能发挥其监控、取证的作用了。
通过监控这一技术手段,有利于犯罪行为的及时发现,对还原发生在办公场所的民事纠纷、劳动争议等,也能起到提供一定证据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新生事物出现,也会有更多类似争议发生,其实许多科技和设备本身都是既可以发挥好的作用、又可能发挥不好的作用,就看人如何去运用和把握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