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私人相册

东宫,我的文化圣地

2018年04月24日 B07 :法治随笔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235

  □刘翔

  沪东工人文化宫上海人通常都简称其东宫,说起这个东宫,它的知名度说不上在上海人中妇孺皆知吧,至少也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了。凡是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上海市民,对东宫都有着浓重的情结,一句“走,到东宫白相去!”是他们八小时之外的口头禅。

  工人文化宫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新生事物,首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指示,要将其办成“工人的学校与乐园”。沪东工人文化宫始建于1956年,1958年的10月1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它和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沪西工人文化宫一起,在上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工人阶级娱乐文化乐园。东宫虽然是一座工人文化宫,但并非是只有工人才可以进去游玩。记得我读小学与中学时每逢星期天和寒暑假,我经常或独自一人或和同学一起结伴到东宫去游玩。

  那时的我基本上都会沿着延吉路,走到控江路,顺着隆昌路,穿过长阳路,然后直奔沪东工人文化宫所在地——平凉路。当年还很“农村”的杨浦,四处飘浮着近郊春野的乡土气息。为了节省时间,我经常会抄近路,直接穿插在一些田埂上往返于东宫。头顶碧蓝的天空,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田野,绿茵茵的青菜、黄橙橙的油菜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曳着,仿佛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桃花源里。走着,走着,便会兴高采烈地吟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台湾校园歌曲 《赤足走在田埂上》。再后来,家里经济条件好转了,父母买了一辆自行车后,我便骑自行车去东宫了。蹬着那辆崭新的永久牌17型锰钢自行车,我得意洋洋按响着双铃,“的灵灵,的灵灵”地一路飞驰在大街小巷。当骑到隆昌路杨浦公园后门,遇到进出公园的人群时,我马上就“人来疯”起来,放慢车速,故意猛按车铃,引来无数路人的注目:“乖乖,迭个小鬼头踏的是18型啊!”众人流露出的羡慕、惊叹目光,大大地满足了一个少年的虚荣与轻狂。殊不知,那个年代的一辆18型的永久牌自行车,就是今天的一辆宝马或者奔驰车啊!

  到了东宫,我小心翼翼地把心爱的自行车寄放在停车处,随后直奔两楼的图书报刊阅览室。那时的东宫阅览室真够大的啊!几乎占据了两楼的大半个楼面,我在里面一坐就是半天。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市掀起了“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热潮,《解放日报》《文汇报》均以大幅版面刊登有奖知识竞赛答题。为了从报刊图书中寻求答案,东宫的图书阅览室经常是人满为患。我亦夹杂在其中,不亦乐乎,废寝忘食。同时,东宫举办的文学、美术、摄影等讲座,也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也不知道,那时的我为何会对阅读如此迷恋,对知识如此“贪婪”,而东宫的阅览室恰恰又为我的这种“贪婪”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999年,东宫进行了全面改造。2001年7月,竣工开放后的新东宫成了沪东地区的一个新地标。随着东宫硬件设施的更新,其软件也同步开始提升。这座曾经“摇”出胡万春、毛炳甫、俞天白、程乃珊、毛时安、罗达成、忻才良、管新生等作家的“摇篮”,相继成立了新东宫文艺创作中心、杨浦区作家协会,依然孜孜不倦地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摇啊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东宫,永远是我和我的上一代人心中的文化圣地。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东宫,我的文化圣地 2018-04-24 2 2018年04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