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不动产登记“全网通”新平台,将居民不动产登记的时间从过去的41天缩短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上海企业注册“一窗通”,让企业相关注册事项的办理时间从22天缩减到6天……这些智慧政府项目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网通办”。随着上海大数据中心的建立,本市正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智慧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日前,市人大来到徐汇区就“一网通办”推进智慧政府建设进行调研座谈。
办事从“兜兜转转”到进一扇门
“年初我们提出所有审批事项压缩50%以上,现在则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没想到有些事项,比如不动产登记,原来要花一个多月时间,现在4天就能完成。”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宏伟感慨“一网通办”所带来的质的飞越,“以前企业办理要一两个月,现在三五天就能够完成,实现了申请人最多跑一次。”王宏伟说,徐汇区的企业服务代办中心,更是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精准化无偿服务,并辅以人工智能,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
其实,像徐汇区这样的“一网通办”模式已经在全市开花。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沈权介绍,“一网通办”从用户视角和需求出发,推动以部门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管理模式转变,提供整体协同的政府服务。通过这样的改革,企业和群众办事从原来在各个部门间“兜兜转转”到现在只需进政府一扇门,通过各区行政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立起“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发证”的新型政务服务机制。同时,个人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建立跨区共享交换办理机制,让群众在全市287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含分中心)就能就近办理事项,174项个人事项全市通办率达到99%。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本市近期建立了大数据中心,各区层面也建立了相应的大数据中心。在徐汇大数据中心,有关行政服务、城市管理,包括企业法人有关行为等各方面的数据都归集到城市云脑的数据中心,为相关部门所做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最近市场监管局建立了有关市场监管方面的数据监管的计算机软件,也是由我们这个城市云脑为它提供数据支撑。”王宏伟介绍说,这个数据中心更像整个区数据的集合池,每个部门可以通过该数据中心来取用相关数据,同时,各部门产生的数据又进入数据库中。王宏伟说,徐汇区还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政务服务中,市民和企业在办理政务事项时,人工智能可以引导群众提供哪些材料,到什么地方审批,避免群众“跑腿”。
据沈权透露,市大数据中心,让包括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等在内的各类服务数据汇集互联和共享应用,使分散、孤立的数据成为汇集综合的数据,使管理的数据成为应用的数据。以上海市电子政务云为基础,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统筹构建云数联动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建、共用基础数据资源,推动人口、法人、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等的重点数据接入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形成覆盖全市,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由政府“端菜”到企业“点菜”
沈权说,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办一件事不知道要跑多少个部门、需要准备多少材料、准备什么样的材料等问题,本市已经重点推动100项量大面广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主题式场景式服务,从企业和群众第一次咨询开始,按照办事场景提供个性化服务。不同的场景需准备的材料各不相同,审核要求各不相同,一次告知企业所需提交给所有相关部门的材料清单以及样张,相同的材料和信息不需要重复提交,当事人提交材料份数、往返现场次数大幅减少,并通过网上预审、网上申报、数据共享、多部门协同审批等,提供整体高效的个性化服务。
他以餐饮行业食品流通许可证办理为例:由于申办主体业态不同,所需材料也不同,让企业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选择,有开超市、食品店、综合商场、商贸企业、饭店、饮品店等八类,可细分为18个场景。如果开超市,可选择大型超市、中型超市、小型超市等,再继续选择经营范围有无限制限售等,最终输出包括材料清单和样张在内的专属办事指南,企业可以根据办事指南准备材料。
对于企业而言,各类变更登记事项是较为常办的事项,比单纯开办企业复杂度高,其中涉及不同企业性质,涉及几十部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市场监管等10多个部门,共40余项审批事项。场景服务以行政相对人为核心,推行跨部门、跨领域的菜单式组合服务,实现企业变更领域的套餐服务。经初步测试,企业变更登记事项办事时间平均可压缩50%。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