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百家讲“痰”

2018年05月29日 B06 :读者呼声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032

  “痰”:

  5月24日,武汉江夏的伍女士将4岁的儿子欣欣送上校车,不料园方将孩子忘在车上。当天最高气温30摄氏度。下午3点多,园方才发现被困车内近8小时、已人事不省的欣欣。欣欣经抢救无效死亡,园长及丈夫(兼职校车司机)已被刑拘。(5月26日《人民日报》)

  百家讲:

  车上仅仅8个人,有一个没下车,消失8小时,居然没人发现!为什么下车时不点名,不仔细检查,一个活人在车上竟然发现不了?这不是一般的马大哈,而是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凸显制度的形同虚设,这是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没有责任担当。

  孩子们“被遗忘”的悲剧不断上演,校车却一次次成为梦魇,这又怎么让人释怀?痛定思痛,我们不仅需要举一反三的深刻反思,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我们长记性,彻底堵塞这种“遗忘”的漏洞,避免这样的低级错误引发悲剧的再度发生。

  建议教育部门尽快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教育和检查监督管理,少些“紧急通知”,多些平时的检查监督,狠抓制度落实,筑牢责任防线。要用法律让那些马大哈幼儿园的责任人长记性,防止类似悲剧的再度发生!

  ——吴玲

  “痰”:

  近日,北京有一位负责面试李启铭的HR把他的简历发到了一个由500人组成的广告行业HR微信群里,并在群里通报了他在此次招聘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面试迟到,行为浮躁,好不容易跟他谈妥了薪资却被‘放了鸽子’ ……”鉴于这些“劣迹”,群内不少HR发言表示将把他“拉黑”,一旦真的被“拉黑”,他的求职简历将可能被这些广告公司“过滤”掉。(5月26日《工人日报》)

  百家讲:

  实际上,不少企业或行业的招聘“共享黑名单”设置存有很强的随意性,很不规范。比如,有的求职者维护过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就被拉入黑名单。而被拉黑者并不知道自己被拉黑,而且也没有退出“黑名单”的期限和机会,缺乏权利救济渠道。这不仅伤害了求职者的劳动权益,而且隐私权、名誉权等也容易受到侵犯。

  笔者以为,企业或行业的招聘“共享黑名单”系统不能单方操作,不能暗箱操作,更不能任性操作。而是应该依据法律法规、行业规则和征信机制建立统一的规范,明确“招聘黑名单”设置权的边界,明确适用黑名单的情形、范围和标准; 明确具有拉黑权的主体资格,明确拉黑的具体操作办法、程序、法律后果和期限;明确求职者或劳动者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救济权,从而实现操作的规范化、透明化、精准化,既维护求职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征信机制的公信力。 

  ——李英锋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百家讲“痰” 2018-05-29 2 2018年05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