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甬沪
传统文化创造并揭示的“德”,其本意为顺应自然世界,社会风俗与做人做事造物的规律。
“德”在具体应用中常被当作政治、社会的非强制性准则,但属于人们需要遵守、遵循的伦理规范等。其实,“德”的内涵与外延如果用德性与德行来概括,是否更加直截了当?由此,如果我们拿“创业”来说事,那么,它同样会显现商德范畴内应有的“德性”与“德行”。
创业是人生挑战自我的过程,它可能没有炼狱般那样必须经过死亡才能达到圆满境界的过程,但是,“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创业?不仅要明确创业项目、内容模式和经营目标,也应该明确创业中必须奉行的德性及经营中实施的德行。比如生存型创业检视自身命运的能力(坚持不怨天地勤劳为本的德性理念); 比如机会型创业实现自身价值的能量(坚信商机留给德行者来实现价值的规律); 再比如创业成功中追求公众权益的能级(坚持以德性与德行谋求公共权益的社会责任)。
当然,这种德性为本、德行为先的境界实现,创业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今某些打着各种旗号的所谓“创业者”,目标似乎也很明确,他们将创业视为玩智商的游戏,玩情商的把戏。比如假借“共享经济”名义,竭尽吆喝之能事,推出所谓创新项目,圈钱商业的逻辑十分鲜明,骗来了大量资本急速涌来,有的做成了收取押金的“融资平台”,有的以做大估值来谋求变现暴利,一走了事留下“烂摊子”。这种“共享”实质上并没有对社会业已存在的资源有丝毫的绿色节约、利用或再生。口号式的“共享”,衍生的标点物都是“新生产”“新包装”“新上市”的,由此,既曲解、肢解了共享经济的原意,也造成新的浪费、新的污染,又带来更多新的社会矛盾与人们心理上的伤害与扭曲,破坏了现代商业社会应有的人与人交往、交流与交易中的诚实信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属性。
创业中的失德,证明对创业者展开“德育”这一环很重要。这种教育除了学历中的“通识”教育外,关键还是创业者自身修养的提高与提升。创业者通过自我人性(即人的本质)思考,思辨生命的价值、创业的意义和营商的境界,审视并反思自身置身创业及市场经济的搏击中,与社会共同体包括宇宙生命所有共同体的关系、关联与关情。把道德理性内置于创业的德性之中,构建成创业商德的基本框架,从而确立创业生活中的德行路径。
同样,社会各界也要重视对创业者“德性”评判与“德行“监督。这种“审视”要提前一步,比如要明确载体,重视对商业计划书(企业的可行性报告)、章程(条款的规定性与约定性)审查力度与相应责任及追责机制; 又比如要有具体措施,对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守法守规、公平竞争与诚实经营的状态)展开“比对”,依靠第三方力量进行对称式的信息传播;再比如要有横向间的比较,对社会责任(员工就业、职业培训、社会公益活动等)有褒奖制度。此外,还要有惩罚机制,对盗用社会资源、利用政策资源等缺德者筑起人人喊打、处处受制的氛围。坚持用礼俗制度的文化对创业者进行德性濡染和造化,形成由德行源于德性,德性统帅德行的蜕变过程。
实际上,商德的风清气正人和,造福的不仅是消费者与社会,更是创业者本身,知德而为、明德而行方能安生立命于市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