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如何让科创建设人才更好地在上海发挥光和热,融入城市的新一轮建设,日前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开展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人才工作)制度供给情况”大调研。
住房和实验空间更宽裕
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了枫林园区展厅,了解枫林生命科学园区规划发展情况,并与周边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图玛深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就本市科创中心建设人才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中,住房和实验空间是不少与会人员心中的烦恼。高房价是本市高端人才引进中碰到的主要障碍,而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面积有的偏小,只能作为过渡用房,不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之需。星环科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包括应届生、留学生落户,居转户政策,人才引进落户等方面的政策已经非常完善,而公司也已经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有利于人才引进。公司很大一部分员工想在上海购房扎根,为缓解员工的购房压力,公司愿意提供5000万元资金,为员工提供免息、低息贷款的安居计划,但苦于找不到银行合作。该负责人希望能得到指导,破解这一难题。
此外,还有一些单位能够提供的实验空间有限,没有地方做实验,也会造成人才流失。与会人员建议探索运用税收优惠、自建住房、共有产权等措施加以解决。
会上徐汇区科委主任陈勇表示,徐汇区已经通过实行光启计划,多层次为企业服务,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多渠道筹措房源。据他透露,未来徐汇区的人才公寓将达到2万套。
科研经费结构更科学
科研经费的支持也是推动科创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提出,医院引进人才的研究方向以学科建设为主,离商业转化和市场较远,很难获得长期经费支持。各类纵向课题申请周期一般需要3年,研究的启动资金主要靠医院支持,存在经费周期短、数量偏少的问题。随着引进人才数量的增加,医院在科研启动资金方面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希望政府能加大对科研项目启动经费的支持。
因为经费结构的限制,一项研究往往要同时申请几个课题才能负担人力成本方面的开支,特别是临床研究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为此与会人员希望科研经费的结构比例能够更科学化。
复旦大学医学院提出,现有科研经费在提高人才待遇方面“使不上劲”,望政府通过成果转化收益的税收减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针对科创企业,陈勇表示会以多形式给予企业补贴,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比较好的政策。“但所有的政策都有门槛。”陈勇强调,接下来相关部门也会对一些正在爬坡过槛的企业出台一些针对性的政策。
要关注普通人才的待遇
“科创中心建设不仅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普通人才。”图玛深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人才政策不能仅向高端人才倾斜,要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此外,在一些政府项目的招标中要求团队带头人有高级职称,企业没有职称评价体系,这种要求限制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竞争。
与德公司也表示,公司研发和双创核心在上海,希望在人才落户方面的政策能更全面。“对企业来说不是每个环节都需要博士,有的岗位只要本科生就够了。”该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在科创中心的建设中需要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希望各项政策也能关注到这一人才群体。
市人大代表吴剑英提出,对于人才的评价体系要有多样性,不能过分看重学历、是否有海外背景等。在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上政策要有公平性,否则可能会造成反向激励。市人大代表田禾提出,吸引人才不能光靠提高待遇,要发挥上海在基础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国际化的一流城市,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来吸引顶尖人才。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