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雪梅
高考落幕,考生们面临的下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志愿填报。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考生志愿分本、专科按录取批次顺序填报,其中本科志愿于25日8时启动。据了解,本科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5日8时至29日20时。本科招生设置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3个批次,并按顺序依次录取。(6月9日 《北京晚报》)
高考一结束,又到了有考生家庭的“讨论时间”。上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样的专业?爷爷奶奶在发表看法,爸爸妈妈在发表看法,总之是一家人齐上阵。按说,对高考志愿填报畅所欲言是需要的,可是高考志愿的填报,却让孩子成为了“局外人”。孩子喜欢的专业,喜欢的学校,不是妈妈喜欢的专业,不是爸爸喜欢的专业,最终很多考生填报的志愿,其实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父母的意愿”,这就太过分了。
上大学是一家人的事,但更是孩子的事,孩子才是上大学的主体。高考一结束,社会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班就火爆起来,收费还特别高,他们能依据考生估测的成绩,以及招生的冷热点,推算出填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被录取的可能性最大。问题是,这样的填报志愿,已经不是孩子的志愿了。因为填报志愿考虑的不是孩子喜欢什么,而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更容易被录取。为了能够“更容易被录取”,一些孩子不得不放弃理想、爱好、特长,为了分数委曲求全。
更需要关注的是,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中的“参与”因素,已经变成了“左右”因素。如其说是“孩子的志愿”,倒不如说是“家长的志愿”。家长喜欢医生就让孩子报考医学专业,家长喜欢记者就让孩子报考新闻专业,家长喜欢教师就让孩子报考教育专业。尤其是有些家长,还有没有完成的理想,比如从小就梦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就强加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报考自己的理想专业,让孩子帮助自己圆梦。
每年填报志愿期间,都会发生一些家庭战争,有的孩子不想填报父母选择的专业而呕气,甚至是离家出走。逼着孩子报考家长喜欢的专业,是不理智的。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有不少人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还是离开了这个岗位。想起一位马上就要当副局长的警察,在最顺风顺水的时候却离开了岗位,人们十分不理解,而他却说:当初这就不是我的理想,是父母逼着选择的专业,我要寻找自己的理想。试想,当填报志愿成为升学优先、就业优先,最后才是理想的时候,会淹没多少人的爱好和理想?
因此,填报高考志愿,家长切莫越俎代庖,高考志愿应该是“孩子的志愿”而不是“家长的志愿”。家长帮助选择的专业或许是最好就业的,最能赚钱的,但是却不是孩子最喜欢的。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