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名家茶座

端午节应是诗人节

2018年06月12日 B07 :法治随笔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408

  □马承钧

  今年6月18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端午节。它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一样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沐兰节、女儿节、五月节、龙日、艾节,我认为,它更是名副其实的诗人节。

  唐人文秀在《端午》 一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说明至少在唐朝人们就把“万古传闻”的端午节当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了。今天我国正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端午节更应凸显它特殊的文化内涵。

  屈原是楚国太傅和三闾大夫,他身处动荡年代、满怀报国之志,却屡遭谗毁迫害,公元前278年端午期间,62岁的屈原万念俱灰在湖南汨罗江纵身一跳以表心迹。百姓闻讯纷纷划船营救,但追至洞庭湖也不见其身影。为祭祀屈原,淳朴而哀伤的群众又往汨罗江投五色粽子,以驱蛟龙,从此形成每年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风俗。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初衷不会改变。诚如宋人张耒的《和端午》 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梅尧臣写下《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作者对诗人的深挚缅怀呼之欲出。明代贝琼《已酉端午》 诗云:“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石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诗人特意提到陶渊明,意谓历代诗人心同此理,端午日一定会祭奠伟大先贤的,正所谓“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抗战时期,文人们就将端午节视为中国诗人节,以慰屈原、以兴文苑。1941年诗人方殷就在重庆一次诗歌座谈会上倡议设立“中国诗人节”,得到郭沫若、老舍、臧克家、藏云远、高兰等文化名人赞同。著名诗人闻一多对屈原更是尊崇有加,他经过缜密考证,发表了《端午考》、《关于屈原》、《端节的历史教育》 等多篇论文,详尽解读端午节的起源、风俗及它与屈原、与诗歌的关联。他在《端午考》 一文中写道:“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赛龙舟则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节目,它在屈原之前就存在了。把端午与屈原联系起来,虽然是个‘谎’,但哪有比屈原的死更有纪念意义?”

  他认为把端午与屈原这位追求理想、反抗独裁的诗人联系起来,“是一个天才的伟大创意,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起于纪念屈原?我真的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1945年,闻先生又在《诗人节特刊》 上发表《人民诗人屈原》 一文,他激情道:“古今没有第二位诗人像屈原那样被人民热爱的。端午节与屈原的结合,证明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理由称为‘人民诗人’ 的人,他呼出了人民的呐喊!”闻先生所处年代,是国难深重的岁月,他深为中国前途忧患,所以特别看重端午节,他以诗人的激情和战士的秉性,赞美屈原“恐皇舆之败绩、哀民生之多艰”高贵气质。我们从他《红烛》、《死水》等诗集中不难看出他的精神世界与屈原一脉相承。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伴随我们五千年。因为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绝唱,端午节才更有人文情怀和深邃诗意。端午小长假只追求好吃、好玩、好看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每到端午,全国各地都有热火朝天的包粽子、赛龙舟、诗朗诵活动,想来令人心热,也忆起闻一多等先贤力挺诗人节的往事。

  让我们在这充满诗意的节日里,向屈原致意,向诗歌致贺,向文化经典致敬!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端午节应是诗人节 2018-06-12 2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