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经历完高考的莘莘学子和考生家长总算松了口气。其实相比今天的高考,古人“高考”(科举考试)可要难多了!本期“中外案志”就和读者聊聊,古人的“高考”有多难?以前没有身份证,在考官核对身份信息的时候,主要靠文字描述,看看考生资料里对个人的特征描述,比如姓名、籍贯、口音、长相、身高、体态等等。验证完身份了,还没那么容易让你进去,为了防止夹带作弊,每个人必须先沐浴,洗完后穿上考场为你准备的衣服,这才让进考场。
在隋朝刚开始科举考试的时候是比较简单的,只会在卷纸的末尾书写“过”或者“拒”之类的评语。就是要么100分,要么零分,从来不知道每个人是什么毛病,被拒了只能来年再考。到了宋代,各方面制度更完善严密了,需要先封卷,再誊卷,好几道审核下来才会批阅结果。最后拿到名次的人名会被写在黄色的卷纸上,由衙役派专人按时贴到各乡镇,就是传说的“金榜题名”了。
除了笔试,待到比较高等的职位人选确定时,还有一道面试的关卡,这时候颜值高的能言善辩之士就能发挥他的优势了,这就跟现在公务员的面试一样。
在古代考试如果作弊会怎么样?想都不敢想,只要被抓到,轻者永久不得再考试入仕途,重者会发配边疆,甚至会被杀头,可比现在残酷千万倍。 王睿卿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