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 中指出,“网红奶茶”“网红果汁”等饮品吸引广大消费者购买饮用。但部分饮品店使用过期原料、卫生条件差、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食品安全隐患。(6月14日 《新京报》)
社会流动的加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家门;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以及消费文化的重塑与更新,那些渴了饿了的消费者不愿意像祖辈父辈那样等一等、忍一忍,而是想迅速地满足自己的需求。饮品店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网红饮品”层出不穷; 只不过,看似热闹的背后,隐伏着安全风险。
在消费者看得见的前台里,“网红饮品”生意火爆,俨然一副很受追捧的样子; 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幕后,“网红饮品”花钱雇人排队,营造一个热闹的场面来进行炒作,从而诱惑不明就里的“鱼儿”上钩。一些精明的商家深谙社会心理学层面的首因效应与从众心理,花钱营造出一个“网红饮品”,这样的自欺欺人尽管短时间能够奏效,却难免会露出马脚。
“网红饮品”能够雇佣排队的“托儿”,却换不来真正的声誉与口碑。这种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做法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当投机取巧的雇托排队成为一种“潜规则”时,就会对那些规规矩矩做生意的商家造成失范感染;“别人都这么干,我不干会吃亏”,这样的“囚徒困境”会让虚假宣传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输”局面。
许多消费者之所以青睐现售饮品,不仅是因为口感好,还是因为“看得见、摸得着”带来的信任与安全感。殊不知,消费者看见的只是部分而并非全部,而看见的部分也不见得都是真实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藏污纳垢,一些商家缺乏对职业的敬畏与感情,也缺乏对消费者的尊重与关心,能简单处理就简单处理、能省就省、能多捞一笔就多捞一笔,这种疯狂的利益变现,见证了一些人“欲望号街车”的失控与脱轨。
与饭菜相比,现售饮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大、那么迅速,让一些商家有了剑走偏锋、铤而走险的底气与勇气。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有些看上去光鲜、干净的现售饮品,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消费者多一些“揣测”无可厚非,毕竟,与物质损失相比,消费者更在意的是,低劣商品给我们带来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与伤害。
夏日炎炎,许多消费者都有“清凉一下”的利益诉求,守卫好“舌尖上的安全”,既需要市场监管发挥应有的效力,也需要消费者“用脚投票”。说到底,只有市场环境得到优化,商家与消费者才会“双赢”。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