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在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胡巧悦算是“名人”,他的“脑电波定位”绝招常被津津乐道。胡巧悦自己对这带有传奇色彩的说法则笑着“辟谣”:“都是大家戏称,这其实是数据碰撞的结果,再加上我可能对地理比较擅长。”
这位1984年出生的“大眼萌”刑警快人快语,雷厉风行的样子挺符合普罗大众对刑警的想象。不过,胡巧悦说自己当警察是一场意外。“而且好像,我从警以来运气都不错。”胡巧悦说。
可是,哪有什么好运会持续贯穿11年的从警生涯,背后的辛苦和危险,他避重就轻罢了……
“脑电波定位”首现江湖
2007年加入刑警队伍的胡巧悦坦言,自己从未想过会成为警察,从金融专业类院校毕业的他是被同学拉着去报名的,没想到就此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胡巧悦的“脑电波定位”绝招首次展现是在2014年。那年夏天,胡巧悦所在的辖区连续发生入室盗窃案件,虽然调查出嫌疑人的年龄和长相特征,但他的身份和住处都是问号。在嫌疑人经常出现的地点守候伏击多日一无所获后,胡巧悦果断调整了行动方案,他要同事们到一处小区守候。
第二天一早,胡巧悦和同事们来到了目标小区,布置完任务,胡巧悦独自在小区转悠。不一会儿,同事接到了他的电话:“叫上其他人,我在32号门口等你们,动作快一点啊!”
虽然有些莫名奇妙,一队人马还是按照胡巧悦的要求来到了指定地点。
“发现嫌疑人了,等他下楼,抓个现行!”胡巧悦迅速作出安排。果然,不一会,一名男子从楼道里走了出来,他正是嫌疑人。胡巧悦和同事们立即把他抓获,并从他身上缴获开锁工具和涉案财物。
大家都觉得很神奇,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嫌疑人会到这个区域,胡巧悦是怎么“定位”的?
原来,他把嫌疑人曾经作案的小区画成了一个轨迹图,发现嫌疑人的行动有迹可循,按照轨迹和作案频率,胡巧悦推算他一定会到这个小区作案。
茫茫人海也能锁定你
“我在小区里想看一下周边环境,没想到正好看到嫌疑人,运气好。”胡巧悦将一切归结为好运。但从没有无缘无故的运气,否则胡巧悦也不会有多次成功的“定位”。
2017年,浦东川沙地区发生一起电信诈骗案件,线索指向福建某地,胡巧悦和专案组成员赶赴当地开展工作,经缜密侦查,明确了嫌疑人为谢某。
但是问题来了,谢某不是当地人,没有任何基础登记信息,茫茫人海去哪里找他?老天爷仿佛也开起玩笑,突下大雨。胡巧悦他们在调查半路打不到车,只能在一家小店躲雨。在那个山清水秀的小城,胡巧悦和同事就这样被困住了。
可是老板一句无意的话给了胡巧悦灵感,他通过侦查分析“脑电波定位”,终于获悉谢某经常出没的区域并立即赶去。然而这个地方人口密集,地形复杂,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
此时胡巧悦又从自己的记忆库中搜寻到谢某曾出入过一家纹身店的信息。没有具体的地址,胡巧悦他们就边走边找,不久真的在附近找到一家纹身店。胡巧悦走进店里,一边佯装询问价格,一边用眼角余光搜寻谢某的身影,果然发现谢某正在店里纹身……
“也是运气好。”胡巧悦笑着说。但胡巧悦的同事们都觉得,胡巧悦的“运气”和“脑电波定位”背后都有奥秘,那就是数据分析。胡巧悦正是把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碰撞,获取了更精准的线索,从而提高了搜索效率。
害怕?第一反应是抓人
近几年,胡巧悦做得较多的是“智囊团”的工作,综合分析研判各类信息,但他也很怀念那些双脚行走、双手抓人的日子。他每次外出工作有个习惯——带一副手铐,因为在他看来刑侦工作瞬息万变,一次普通的走访排摸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一次抓捕行动。
2015年,胡巧悦在进行一项日常登记工作时,发现一名“失踪”的盗窃案嫌疑人似乎躲藏在一处民宅中。“当时外面下大雨,楼里还有个妇女正在切菜。”胡巧悦回忆,他搜索楼面时,隐约听到一个用几块破板拼成的小方块里传来了呼吸声。胡巧悦掀起一块木板,发现嫌疑人就躲在其中。嫌疑人转身就逃,胡巧悦猛地扑上去,两人扭成一团滚到院子里。嫌疑人身材比胡巧悦健硕,一边反抗还一边叫帮手威胁要伤害胡巧悦。胡巧悦怎么都不肯放手,最终,同事及时赶来一同制服了嫌疑人。
在胡巧悦从警11年的生涯中,这种惊险场景不止一次,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他自己回忆起来都觉得肾上腺素狂飙。
“不害怕吗?万一……”面对这个问题,胡巧悦很“淡定”:“哪想那么多,第一反应就是抓人!再说了,当警察不就是要血性一点嘛!”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