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西泠
新媒体时代下,由舆情引发关注的社会事件时有发生。从“‘315’ 曝光无印良品”到之前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等。然而,舆情事件的背后,又呈现出多点、多面的的反转现象,舆论报道不再是事件真实的呈现者,而成为多重剧目反转的始作俑者,从而引发一阵阵舆论的狂欢。纵观舆情走势,首发于失实报道,发酵于过程传播,终结于权威发布,其中的信息点固然吸引眼球,但其背后的真实性一直令人持疑。
以“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为例,事件始发于网络社区篱笆网出现的一篇题为 《有点想分手了》 的帖子,发帖人自称是上海女青年,今年过年时她不顾父母劝阻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看到男友家的第一顿晚饭后决定分手回家,并配发了这顿饭的照片。这一网帖被新浪微博账号“KDS宽带社”转发,随即引起媒体关注,逐渐引发全网热议并持续发酵。值得注意的是,在网帖内容真实性未经考证的前提下,国内一些主流媒体争相在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转发该帖并发表评论,助推舆情升温。
随着 《人民日报》 等国内外重要媒体也对此事件发表评论文章,这一事件更是从一个私人情感话题迅速演变成了关于孔雀女和凤凰男、城乡及地域差距、婚姻与家境关系等社会现实问题的大论战。然而,论战尚未有结果,事件却发生了“反转”。中国江西网报道称,这一网络事件从头到尾均是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而是某省一位有夫之妇,她春节前压根没到过江西,走红网络的帖子则是其发泄情绪所为; 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则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于是,霸屏了整个春节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讨论就此戛然而止,使众多曾热烈参与媒体和公众再次被反转的“网络舆论剧”啪啪“打脸”而收兵。原来不过是一位有夫之妇的无聊所为。真相如此简单,想必始作俑者也想不到,这样一起疑点重重的新闻事件,最终会演绎成了一场全国网民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所谓农村与城市,贫穷与富有; 所谓阶层与婚姻,爱情与包容; 再所谓地域与性格,傲慢与偏见,这些令众人关注的冲突与矛盾。基于是假舆论新闻引发的讨论,显得相当可笑和荒谬。
在“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的整个发酵过程中,媒体和公众的争论是多维度的,有人关注个人修养,有人关注爱情婚姻是否应该门当户对,有人关注人口流动中的社会阶层问题,有人关注中国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的差异……但不管怎样,所有的争论都建立在相信事件本身真实性的基础上。尤其对于媒体来说,在关于事件的所有观点和辩驳都喧嚣沸腾的同时,却几乎没有人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探究和拷问。
可以想见,在信息快递式传播的背景下,快餐式成为不少媒体处理新闻舆论的方式,而这种片面追求时效性、追求“不缺席”,往往会导致媒体忽视对新闻真实性的核实,为显示存在感,不少媒体唯有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第一时间参与、第一时间发生的不缺席对策,以求在时效性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些严肃媒体在面对具有一定话题性的网络帖文,在未经调查考证下,就一哄而上炒作话题。盲目跟风的背后,反映的是在新媒体快速崛起的当下,有些传统媒体患上了情绪“焦虑症”。再加之,微博等新媒体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爆炸时代的进程,在海量信息面前,媒体在选择新闻舆论时,倾向于关注人气效应,即公众普遍关心和讨论的话题,而忽视对事情全面、正确、客观要求,导致片面舆情和舆情反转新闻有了滋生的土壤,“舆情反转”的结果是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增加的是受众的质疑。
全媒体时代,在面对一些敏感领域的事件时,尤其需要慎重对待,如涉医、涉法、涉警、涉名人、涉意识形态的新闻,一定要谨言慎行; 要针对矛盾的敏感话题,要及时给予有理有据、严谨明确、思路清晰的报道,而不是追求“博眼球”的碎片化信息推送。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