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有些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践踏别人的健康甚至性命,比如毒贩; 可也总有人会为了别人的幸福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就像缉毒警。
前者因为罪恶不得不躲藏在阴暗处,但后者,这些守护城市平安、打击毒品犯罪的英雄却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公众面前露面,坊间只有故事流传,说他们是“尖刀”,说他们在刀刃上游走。
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进上海市公安局缉毒处侦查指导科,才发现缉毒警察并没有那么神秘,只是他们有忙不完的工作,他们有一种习以为常叫紧张,他们之间都有过命的交情……
“离刀砍下只有四五秒”
“当时那把剑离我的喉咙只有0.01公分……”这是电影《大话西游》 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而相似的话在缉毒处侦查指导科大李探长的口中有另一个版本:“当时那把刀离砍到我的脸只有四五秒的时间……”
这个场景发生在6年前。2012年,一辆长途大巴发生车祸,肇事司机事后经检测为吸毒后驾驶。很快,大李和他的队友们接到了信息——将毒品卖给该司机的毒贩之一就躲藏在本市某小区。
大李和队员们根据行动方案迅速出动准备抓捕。到达小区后,大李他们进行了一些预备工作,确认嫌疑人仍在该小区后,行动开始了。
大李他们来到嫌疑人所在房屋门口,敲响了房门。不一会,房门打开了,出现的是一名女子。嫌疑人是男性,这是怎么回事?大李他们保持镇定,与之周旋。女子将信将疑,将防盗门打开。可是片刻之后,女子仿佛想到了什么,惊慌地要关上门。
女子的异常反应让大李坚信,屋内一定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队员们用力将房门撞开一条缝,大李扒在门缝处往里张望:一名头发稍长的男子在房内。
他就是嫌疑人!大李和队员们准备将房门推开。刚将手放到门上,大李就觉得脸上一阵湿热。哪里来的水?大李下意识地摸了下脸上的“水”。几乎是同时,身边一位队员痛苦地叫起来。大李这才发现,这哪里是水,是身边队员的血。
原来就在大李移开头的那一瞬,嫌疑人突然靠近,从门缝处袭击了一名队员。
队员受伤让大李他们心痛又愤怒,但他们不能就此退缩。大李他们紧急呼叫支援,将受伤队员送往救治,同时也与前来支援的队员一起破门而入,将刚吸完毒的嫌疑人及其女友抓获。
“现在想起来,这应该是我最惊险的一刻了。”大李探长摸了摸自己白净的脸,有点后知后觉地说。
要让大李探长回忆起惊险一刻其实很不容易,已经在缉毒处侦查指导科工作13年的他似乎对各种危险情况都司空见惯,能让他“动一下眉毛”的不多。除了以上那一幕,在广东陆丰办案时的经历算一次。这起案件和中缅两国警方联合破获湄公河制毒案一起,被列为当年禁毒十大精品案例。
2012年初,大李和专案组同事赶赴广东陆丰,那里有个村与本市多起大宗毒品案件有关。在对当地的地形、方言完全不熟悉,村里毒贩有极强的反侦查防范意识的情况下,大李他们硬是在没有门牌号、复杂如迷宫的村落中基本摸清了制毒窝点。
几天后的凌晨,专案组趁着夜色进村直扑制毒窝点并控制了相关人员。然而,就在他们等待技术人员赶来鉴定的时候,屋外突然响起了摩托车的轰鸣声,有人企图阻止大李他们将嫌疑人带走。“最终在当地警方的协助配合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顺利破获全案。”这是大李探长多年前对该案的总结。关于当时的紧张和危机,大李探长这次也没有过多描述,只是淡淡地说“就像拍电影一样,你能想象的画面都有”。
有一种紧张叫他们的日常
和大李探长一起接受采访的,还有一位小李探长,他比大李探长小7岁,从事缉毒工作也有9年时间了。大李探长口中那次“差几秒被砍中脸”的抓捕任务,小李探长也在场。
“缉毒工作最大的危险就是不确定性。”小李探长告诉记者,其实那次抓捕的嫌疑目标地有多处,他们在其中一处目标地执行任务的过程也有些曲折。
那是一栋老公房,嫌疑人在四五楼之间安装了自制铁门和监控摄像头,小李他们一走近该楼层,嫌疑人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小李他们也发现了异常情况。
“当时我们敲开门,发现房间里只有一个人,这肯定不对劲。”小李他们按照经验,到楼顶查看情况,果然在那里发现了“一阳台的人”。嫌疑人面对警方的抓捕看似没有反抗,乖乖束手就擒,但其实心里打着各种小算盘。
将嫌疑人们带回房间时,细心的小李发现其中几名嫌疑人的手始终紧紧握拳。什么东西?小李严厉要求几人摊开手掌,藏在他们手中的竟然是刀片……
在势单力薄的意外情况下遇见嫌疑人并将其抓获,在道口打击中遭遇撞车、追车、逼停……这些事小李探长都经历过,但他感慨的不是这些情况有多危险,而是向记者总结了抓捕行动的时机有多重要,记者感受到的紧张似乎只是他们的日常。
除了危险,小李探长还说起了一件让他“害怕”的事。一次,小李探长和队友们蹲守一名嫌疑人,直到半夜也不见他回家,根据掌握的线索,小李他们推测嫌疑人可能是在朋友家吸毒,于是前往开展抓捕行动。到了目的地,小李他们才发现,这是一处老城区,地形很复杂。当时已是深夜,附近路灯也很少,几乎是漆黑一片。小李他们为了不打草惊蛇,只能摸索着寻找目的地。
到了嫌疑人所在的楼房,小李他们都皱起了眉头,“简直像七十二家房客一样,墙壁、地板都老化得不成样子了,走上去会‘嘎吱嘎吱’ 响,推门也不敢用力,怕门没开,墙先倒了。”这些声响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抓捕,嫌疑人像惊弓之鸟一样逃跑了。
对地形更熟悉的嫌疑人跑得飞快,甚至还沿着墙头一路小跑。没想到,跑到一半,嫌疑人失去平衡摔了下去。一直跟在嫌疑人身后追的小李差点跟着一起跳下去,但关键时刻他下意识地止住了脚步,调转方向去楼下找跌落的嫌疑人。“还好没有跳下去,楼下看上去有个挺结实的大棚,天亮了我才发现,棚顶就是一层塑料薄膜。楼层虽然不高,跳下去可也不是闹着玩的。”小李探长心有余悸。
此时嫌疑人已经躲进了一处房屋。跟着线索,小李他们找到了嫌疑人的藏身之处,他们用力推开门,发现这处房屋似乎已经空关很久了,黑洞洞的,还布满了灰尘。
“那一瞬间有点瘆得慌,像看恐怖片的感觉。”小李探长笑着说,最让他们哭笑不得的是,神智还不清醒的嫌疑人正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墙角,还以为自己躲好了。
“家里人”和家里人
采访中记者发现,两位探长有时会将执行抓捕行动的队员称为“家里人”。对于这个称呼,两位李探长都很自然,他们告诉记者,每一次行动都是团队默契配合的结果。打击毒品犯罪,难的不只是现场抓捕,更多的是从人到案,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找到“源头”。案件情况多变,不论是他们自己侦查办案,指导协助区分局缉毒队办案,还是到外省市配合行动,只有团队一起努力,队员彼此信任才可能完成任务,“兄弟们都是过命的交情。”
当话题由“家里人”转到真正的家人时,两位李探长也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么多年,家里人都习惯了,”大李探长说,“最多问问我,回家吃饭吗?”
侦查指导科的队员们都和家人达成了一种默契:从来不在家里谈工作。即便出差,家人们也不会多问。这其中的缘由,大李探长解释,公安队伍是一支纪律部队,案件侦办需要保密。而且缉毒工作的确有危险,他们虽然自己习惯了,但说多了,家人难免会担心。
“特别是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孩子,总是担心多过放心,所以我们几乎都是报喜不报忧。”小李探长补充。
两位李探长都结婚生子,孩子也分别到了读小学和幼儿园的年纪,这样不着家,妻子难道不会有怨气吗?
“小矛盾总是有的,但作为警嫂,觉悟必须要高。”小李探长开玩笑地说。
其实小李探长和妻子的相识就是因为缉毒工作,妻子在结婚前也了解小李探长经常加班、出差、半夜接听电话,24小时超长待机的“习惯”。依然选择嫁给小李探长,爱,是最重要的原因。
集体一等功3次,2015年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在缉毒处的会议室,展示着许多荣誉奖牌,据说在橱柜里还放着许多,“因为太多了,挂不下”。这些荣誉,是“家里人”和家里人共同拥有的。
“其实我们不希望这些小伙子变成不顾家庭的人,缉毒警是英雄团队,但把工作放在前面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家人。”说这句话的人是缉毒处侦查指导科科长老尹。
打击毒品犯罪一直“在路上”
老尹对缉毒处侦查指导科的这些小伙子们很珍惜,“我们科加上我,14名成员,4个探组,要负责全市重大毒品案件的侦查和指导工作,手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
老尹说完这句话又接了个电话,这是他在短短半小时内的第三个电话了。而大李、小李两位探长也是每人两部手机,时不时回复信息。
为何这样忙碌?因为缉毒处侦查指导科在侦查、打击、破获毒品案件、守护上海平安的同时,还要负责指导协调全市统一的毒品案件相关行动。此外,作为侦查指导单位,他们还要为各区分局缉毒队进行培训。
“毒品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对案件的敏锐度、破案的方法、抓捕的时机都需要通过不断磨练,总结分析累积经验。”老尹介绍,在互联网时代,毒品交易的形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想要提高毒品犯罪打击力度,在精炼过去经验的同时,他们也要与时俱进。
老尹自豪地认为,缉毒处侦查指导科是一支团队力量为上的队伍,他们通过团队的力量成功办理了多起精品案件。虽然在办案中会发生争论,发出不同的声音,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把毒品问题遏制在可控范围内。
这是一支被誉为尖刀的队伍,可他们更是一群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会希望工作少一点可以休息,会暗下决心不再做危险的事;可当工作电话响了,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接听,当目标出现,他们还是会紧盯不放……
只要毒品犯罪存在,他们就将继续战斗,始终守护,一直“在路上”。
记者手记
心中那件警服 穿上了就脱不下来
文中采访的两位市公安局缉毒处侦查指导科大李小李探长其实真的很“难”聊,在他们看来,那些办过的案件都是习以为常的工作,什么风险、紧张都是身为警察必然会面对的,他们总是淡定一句:哪个刑警不是这样?
不是哪样?是:案件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的,和有些人讲法律讲道理永远讲不通的,穿警服威武,但更多的是随便穿穿跑现场的,家里人的关照始终的,职业荣誉感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写在基因里的……
大李小李探长他们说,其实一个选择了警察作为职业的人,从进入警察队伍起,就做好了奉献的准备。尤其是缉毒警察的工作,无畏和勇敢,已经不在需要特意考虑的范围内。
我开玩笑地想,在警察队伍里,《可不可以不勇敢》这首歌可能是绝对不能唱的。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勇猛是一种个人品质,对于警察来说,勇猛是一种职业道德”。这是“知乎”上一位网友对“警察都像电影里那么勇猛吗?”这个问题的回答。
当危险真的来临时,有谁不害怕?就算是大李探长,好不容易回想起那段差几秒就被砍到脸的经历时,也后怕。警察和其他人相比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受伤了会流血,难过了会哭泣,平时也要面对东家长西家短、生儿育女、人情往来。他们只是普通人,面对涉毒犯罪分子条件反射般地冲上去,不是一时脑热,而是身着警服,身份就会改变。那身警服和警徽,要求他们必须成为远胜普通人的英雄。
虽然缉毒警平时常穿便装执行任务,但心中那件警服,穿上了就脱不下来。说实话,大李小李探长都不是电影里那些肌肉鼓鼓的警察,可他们经历的案件,事后平静如水的态度,真的很让人佩服。
毒品问题的危害之大、上下游犯罪之触目惊心,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是泛泛了解。但是战斗在禁毒工作第一线的警察们看到了太多。每一个冲在最前面执行任务的他们何尝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要钱不要命”的人,何尝不知道自己若出事,家人有多崩溃。但是谁都不能预知未来,他们只是很单纯地想着不能让毒品流入,只是简单地尽职尽力。
在讲述警察工作的纪录片 《忠诚的道路》 中有一集是聚焦缉毒警的。其中有一个情节:上世纪90年代,云南一名缉毒警殉职。出殡当天,老母亲颤颤巍巍地被人搀扶着走到棺边,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她竟狠狠抽了遗体一耳光,然后沉默……让家人担心、对家庭亏欠,是缉毒警察永恒面对的难题。
晚上睡着睡着,接到一个电话,人就“不见了”; 过年放假7天,5天在值班办案; 说好出差1周,直到半个月后才回家……当听到这些细节的时候,我忍不住说:“我要是你们的媳妇,可能真是要天天拍桌子发脾气了。”大李小李探长他们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上有老下有小,有没有想过为了家人不干这个工作?”
“我们不上别人也上,那不都一样?”
还有一个细节,当询问使用照片的注意事项时,大李小李探长的反应是“当然不能泄露形象,我们后面还要继续蹲点办案呢!”
第一反应不是怕被打击报复,而是为继续打击毒品犯罪……即使付出那么多也不能被记住名字、形象的缉毒英雄们,祝你们平安,向你们致敬!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