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5475个与禁毒有关的日子,243万人次国内外参观者……从2003年6月开馆以来,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以下简称“市禁毒馆”)已经走过了15年。
15年来,市禁毒馆见证着历史,也创造着时光,一路前行,不断利用科技提升自我,运用“互联网+”拓展影响,只为实现一个心愿:天下无毒。
常展常新与“黑科技”
2003年6月25日,市禁毒馆作为华东地区第一家禁毒教育基地对外开放,2009年,市禁毒馆全面提升改建。这些年来,市禁毒馆就基本保持着每年更新10%的图文展板,每两年改造一个展区的常态化工作,以此确保展馆内容的常展常新。2016年,市禁毒馆还启动了序厅改建工作,实现影视、讲座、临展、会务等多个功能。
7个展厅,1100平方米实用面积,3D 影片、全息立体投影、VR体验项目……市禁毒馆内充满了“黑科技”元素,就连记者这样的成年人也对其中的一些项目充满好奇,忍不住尝试体验。
这些都是市禁毒馆注重更新与运用各项科技、多媒体手段的成果。据市禁毒馆馆长任震夏介绍,市禁毒馆一直努力将科普和互动融合在一起,希望通过更多新型的方式进行禁毒科普宣传,让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参观者从被动宣教式的接受到主动参与式的学习。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互动的形式越来越多,市禁毒馆也根据不同的毒情发展形势进行调整与更新。
过去,馆内有一个设备可以让参观者看到自己“吸毒”后的变化,当参观者走到设备前就可以快速拍照,电脑会自动制作该参观者多年吸食毒品后的样子。如今这个曾很受欢迎的设备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镜子”。
这些“镜子”有点像“哈哈镜”,但却是利用数码技术,模拟吸食合成毒品后出现的眩晕、幻觉等情况,将参与互动者在镜中的影像扭曲、变形。
“过去那个设备是针对传统毒品对人体的危害的,虽然很受欢迎,但时间太久,参观者也会对它失去兴趣。”市禁毒馆副馆长张聪表示,近些年,合成毒品逐渐“流行”,尤其是年轻人会因为好奇而尝试。于是市禁毒馆就从合成毒品对人产生的影响角度出发,更新设备,利用科技让吸食合成毒品后的可怕效果更加直观地呈现。
在今年1月召开的2017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禁毒馆申报的“生命的侵害”VR体验项目被评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品牌项目”。
市禁毒馆就是这样,在常展常新的基础上,不断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利用“黑科技”为未来续航。
线下互动与“互联网+”
对青少年进行禁毒科普教育的基地,是面向社会开展禁毒宣传的载体,是汇聚各界人士参与禁毒事业的平台,是展示上海禁毒工作成就的窗口。这是市禁毒馆对自己的定位,不过,单靠一个固定的展馆,显然是无法达成这个目标的。
在阵地展馆的基础上,市禁毒馆利用禁毒宣传车、“禁毒流动课堂”将禁毒知识带到社会各处。15年来,禁毒宣传车已在全市16个区巡展1231场次,“禁毒流动课堂”已开展309场次,受众达12万余人。
同时,市禁毒馆主动和学校对接,深化“二期课改”,全国首创2套《上海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教案集》,制作科普读物《防毒、禁毒我也行》 《十万个为什么——生命的禁区》。
许多富有创意和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也在市禁毒馆的组织策划下一一开展。以今年为例,市禁毒馆就将从暑假开始,以“青春正能量”为主题,开展12期“AD联萌”活动。
什么是 AD 联萌?“AD 是指 Anti Drugs,萌代表如萌芽一般的青少年,联就是联合的意思,”张聪告诉记者,“说白了就是抵抗毒品的青少年联盟,但我们希望活动能够吸引人,不管是活动标题还是形式,我们都会好好花心思。”
根据介绍,AD联萌活动设小学亲子组、中学组、高中大学组,市禁毒馆将与多家科普场馆、基地合作,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特点,开展如科普秀、防身术、识别毒品原生植物、无人机使用等多种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
“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拉近青少年与科普领域的距离,也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张聪强调,“这些活动将公开招募参与者,而且都是免费参与的。”
除了科技含量高的展馆内容,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市禁毒馆也利用“互联网+”,在“网上禁毒馆”、微信、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上,以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禁毒科普宣传。
此外,今年6月开始,市禁毒馆联合市精神卫生中心,邀请多位专家就“心理健康与物质成瘾”系列主题进行12期科普直播访谈。除了毒品危害,访谈内容也包括网络成瘾、心理健康、情绪管理等青少年容易遭遇的问题。
AD联萌这类线下活动也会通过直播,让无法前去参与活动的人实时收看,弥补遗憾。
线上线下的互动参与与多方位渗透,也将是市禁毒馆未来不断探索的工作之一。
15岁,一个成长阶段的年纪; 市禁毒馆也是,在路上,再出发。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