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权威曝光

赫赛汀供不应求 零关税后仍维持原价

进口抗癌药降价缘何“慢半拍”

2018年06月29日 B02 :权威曝光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3351

  资料图片

  □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最近,进口抗癌药领域传来诸多利好: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消息,自5月1日起,进口药品实行零关税,对已纳入医保的抗癌药实施政府集中谈价、采购以及对未纳入医保的抗癌药实行医保准入谈判; 同时,财政部发文明确,自5月1日起,对进口抗癌药品,减按3%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

  针对用于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赫赛汀供应出现短缺、抗癌药零关税政策实施后部分进口抗癌药仍维持原价、国产创新药何时能担起重任等热点话题,记者展开调查。

  【调查】

  进口抗癌药赫赛汀 为何一直供不应求

  来自河北的梅女士今年36岁,去年12月被诊断为乳腺癌三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做了右乳切除手术,目前正在河北老家进行放疗。

  梅女士表示,按照她的体重,需要每21天输一次治疗乳腺癌药物赫赛汀,一支7600元,一年大约需要17次。

  “我们当地只有一家医院有赫赛汀,医生不给我开药,说是供应紧张,在这家医院手术的病人都不够用。”梅女士告诉记者,前期治疗已经花了不少钱,平时省吃俭用,可是现在没有药令人着急。在梅女士加入的一个患者交流群里,大家都希望这个药尽快到货。

  据了解,赫赛汀于2017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通过医保谈判,价格从2万多元降到了7600元,极大地减轻了癌症患者的经济负担。在大幅降价的同时,全国范围内对赫赛汀的用药需求也在短期内出现了激增。

  作为药品生产和供应方,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回应称,对赫赛汀在中国市场的供应将采取多项积极措施,包括在全球范围内贯彻“中国市场优先”策略,供应中国市场的生产基地启用最大产能的生产方式等。

  同时,与国内相关合作方优化物流渠道,在各省市之间进行统筹调配。此外,还向国家申请将供应中国市场的赫赛汀由现有生产基地转向更高产能的生产基地。

  罗氏公司表示,过去一个月,国家相关部委仔细听取了患者和企业的反映,先后批准了赫赛汀转移至高产能生产基地和到岸进口药品加速放行的两项申请。基于此,罗氏公司预计赫赛汀在中国的供应紧张状况将在未来一至两个月内得到有效缓解。

  零关税政策实施后 抗癌药仍执行原价

  一颗小小的药片,牵动着千万患者和家庭的心。除了存在供应紧张的现象,最近部分进口抗癌药还被曝出在5月1日零关税政策实施之后,仍然执行原价的情况。

  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的公告,为减轻广大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药费负担并有更多用药选择,自2018年5月1日起,以暂定税率方式将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碱类药品及有实际进口的中成药进口关税降为零。

  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通知也显示,自2018年5月1日起,对进口抗癌药品,减按3%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之所以百姓还没感受到药价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进口药品普遍存在数个月的存货,税收政策调整反映到终端价格有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消化库存需要6个月左右,但考虑到药品种类繁多,不能一概而论;

  二是各省的招标采购周期通常为1-2年,合同期内医院的采购价格并未发生变化,降税收益可能仍留存在流通环节,比如进口商和经销商。

  医药流通企业瑞康医药相关人士称,目前药品流通采取“零加成”和“两票制”,生产企业开票给配送商,配送商一般加6-8个点的配送费到医院,医院就以该价格卖给患者。零关税执行后,终端价格尚需要通过招标,而且各地反应速度有差别,所以才出现了“降关税不降价”的现象。

  “未来,相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综合性政策,确保采购合同到期后,降税的收益能够落实到患者身上。”上述专家称。

  进口抗癌药零关税 患者治疗费用锐减

  家住海南海口市琼山区的符女士今年68岁,2015年年底被确诊结肠癌。每隔3周她在老伴的陪伴下,到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起初,符女士和家人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常规手术和化疗。但化疗的剧烈反应让符女士痛苦不堪,术后肿瘤也没有完全消失。“后来医生告诉我,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建议我使用进口靶向药物治疗。”符女士说,当时她使用的进口靶向药物价格是一支(100毫克)5000多元,一个疗程需要3到4支的用量。“我的治疗方案是3周一个疗程,经过一段时间用药治疗,我因为支付不起这些进口的抗癌药物,所以就停药了。”

  去年,符女士去医院复查时,癌细胞已向肝脏转移。病情紧急,她咬牙继续接受了化疗加靶向药物的治疗方式。“为了让她的病情稳定下来,卖房子也得治。”符女士的老伴说,得知今年5月份进口抗癌药零关税的消息后,他找人帮忙计算,按照之前国家进口药物的税率来算的话,一个疗程能省下约1000元。

  62岁的郑先生是一名肺癌晚期患者,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目前正在吃针对肺癌患者的口服第三代靶向药物奥希替尼。因该药物未纳入医保,一盒价格5万元左右,只够吃一个月。“我算了一下,5月份新政执行后,每个月能省近万元。”郑先生说。

  同样在等待新政带来降价实惠的还有56岁的肠癌患者王先生。“去年年底我因便血查出晚期肠癌,错过了手术机会。做基因检测后,医生说有一种进口药对控制我的病情有效果,药物有很大几率能将肿瘤细胞‘杀死’,将来可能还有机会做手术。”王先生说,使用进口抗癌药治疗几个周期要花费十几万元,进口抗癌药零关税、降增值税后,药费可能会下降不少,他会考虑试一试使用进口药物治疗。

  业内人士预计,目前进口药实际关税税率约5%,中国抗肿瘤药市场规模约1400亿元,其中进口约占三分之一,约400亿元,零关税后可以减少中国肿瘤患者20亿元的开销。按目前国内肿瘤患者约430万人计算,平摊到每个人头上,约500多元。如果再算上增值税从17%降至3%,平均能省下1300多元。

  【观点】

  药品定价医保支撑

  尽快完善科学体系

  “救命药”并非第一次出现短缺,但一般是价格过低、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造成的供应断档。相比之下,此次进口抗癌药短缺是一个特殊情况。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认为,此次进口抗癌药短缺,提醒我们应尽快完善科学的药品定价和医保支撑体系,才能让包括医院、病人、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等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得到综合考虑。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尽量避免短缺情况的出现。

  进口抗癌药的供应紧张和价格调整,只是阶段性问题。国家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降税政策,其中一个出发点就是要“倒逼”国内药企加快创新。从长远看,国内患者要及时吃上好药、新药,国产药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关键。

  生物制药平台复宏汉霖供应链总监仇凯说,相比进口药,国产药的价格优势明显,但抗癌药依然是以药品质量和疗效为先。

  上海医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公司收购了美国医药分销巨头康德乐中国业务,但加大本土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只有促进更多临床必需、疗效确切的短缺药品上市,才能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健康。

  倒逼国内药企创新

  实现质量上的提升

  “从临床来看,目前抗癌药中,化学药领域几乎所有的进口药,国内都有相应的仿制药,价格比原研的低40%—50%,不过,到了生物靶向药以及免疫治疗等更为高端的制药领域,基本都依靠进口药。”专家如是说。

  对患者而言,选择用药除了考虑适应症以外,也会考虑到性价比。“一旦进口药价格降下来,将鼓励更多患者优选进口药,国产仿制药则会面临较大冲击。”专家认为,对不少抗癌化学仿制药企来说,急需通过临床数据以及一致性评价等方式,把质量与疗效提上去,提升患者的“信任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物靶向药领域,目前已经有部分抗癌药实现了国产,最热门的品种为肺癌靶向药吉非替尼,目前共有11家国内企业申报仿制。

  其中,齐鲁制药的伊瑞可作为吉非替尼的首仿药已经面世,每盒售价仅为1598元,比原研药便宜上千元。此外,由贝达药业所研发的埃克替尼,同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目前也已经进入到临床使用,价格也比吉非替尼要低。

  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北京鼎臣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同样表示,进口原研药降价会对国内的药企形成压力,一方面推动仿制药的竞争与淘汰,另一方面也倒逼国内药企加速研发与创新。“长远来看,只有中国的药品实现了自主研发、实现质量上的提升,才能对进口药形成替代作用,最终倒逼进口药降价。”史立臣表示。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权威曝光 B02 进口抗癌药降价缘何“慢半拍” 2018-06-29 2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